唐朝的灭亡与藩镇割据密切相关。到了公元8世纪末,李唐皇室几乎失去了对大部分土地的控制,地方权臣掌握了重兵,皇室不得不依赖这些有异心的大臣们,最终在朱温的起义下,唐朝被推翻。
与此不同的是,尽管末年的清朝同样遭遇了太平天国起义和列强的侵略,直到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时,清朝的地方总督基本没有发动过叛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权力结构的不同。唐朝的节度使,到了后期,几乎等同于地方的“土皇帝”。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加强地方镇压叛乱的能力,赋予节度使越来越大的权力。758年,唐肃宗下令,取消了采访使职位,将其职责交由节度使掌管。采访使的职能原本是监督地方官员,以防止节度使的权力过大。然而,唐肃宗的决定让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军事和行政大权,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杀予夺。 而清朝的总督虽然负责的辖区和兵力比唐朝节度使还要庞大,但他们的权力远没有唐代节度使那么大。清朝的总督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尤其是在军事指挥上,任何副将以上的将领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并且,清朝的税收大部分上缴中央,地方的财政支持非常有限,不能为总督积累私人军力。更重要的是,总督和巡抚之间互相制约,两个职务分工明确,不能单独掌控一个省的所有事务。 其次,唐朝在任用官员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很多外族和异姓的人才都被任用,这使得唐朝一度强盛。但这种做法也埋下了内乱的隐患,节度使们的权力逐渐膨胀,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相比之下,清朝为了避免地方过于分权,尽量避免汉族人掌握重要职位,尤其是地方大员总督,清朝多由满洲人担任,偶尔也会让蒙古人出任。这是为了确保地方政权的稳定,防止过大的地方势力形成。 第三,清朝的决策更为稳健。尽管唐朝和清朝在遭遇大规模农民起义(如黄巢之乱和太平天国)后都处于衰弱状态,但清朝在决策和权力调配上显得更加有序。比如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带领的湘军虽然表现出色,但慈禧太后始终保持了对湘军的控制,确保他们不会威胁到中央权力。曾国藩虽然被提拔为直隶总督,实际上却被安置在京师附近,失去了湘军的指挥权。这样,中央一直控制着局势,防止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然而,清朝的衰落在晚期还是不可避免。尽管没有像唐朝那样发生名义上的叛乱,但清朝仍然依赖汉族官员进行地方管理。随着列强的压力,像左宗棠、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逐渐与外国势力合作。最著名的例子是“东南互保”,即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东南的省份为了避免列强向南方扩展,决定不出兵援助北京的清朝皇室,这让清朝的中央控制力大幅度下降。 因此,唐朝节度使和清朝总督之间的异同,不仅揭示了两个朝代的政治结构,也为我们提供了有趣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