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位退役的资深军官普拉文·索尼(Pravin Sawhney)曾说:“如果中印之间真的爆发战争,战争的模式将被彻底改变,印度可能在10天内就会输掉。”这番话一出,引起了印度国内的广泛争议。一个经常自诩为“大国”的国家,竟然被自家人说在战斗中撑不过10天,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全球火力指数”之类的排行榜来评估,印度的军力确实不可小觑,常年排在全球前四。他们自豪地宣称拥有超过4700辆坦克,这个数字一出,谁都会感到震撼。而且,印度最近刚刚接收了先进的“阵风”战斗机,并在边境部署了S-400防空系统,这些装备组合起来,的确让人觉得威慑力十足。
不过,回想1991年的海湾战争,伊拉克的萨达姆也曾有过类似的自信。当时他手握百万大军,拥有几千辆苏式坦克,并自称“世界第三大陆军”。萨达姆认为,与美国打地面战,他可以凭借数量和消耗战拖垮敌人。然而,事实证明,美军并没有按常规的地面战方式与他较量,而是用电子战、巡航导弹和隐形战机等手段,迅速瘫痪了伊拉克的指挥系统、雷达和通信设施,结果萨达姆的百万大军瞬间变成了没有指挥、无力反击的“瞎子”和“聋子”,最终遭到惨败。
普拉文·索尼的“10天论”其实是在提醒印度:不要沉迷于“数量幻觉”,以为战争还是比拼坦克和飞机的数量。他指出,中印之间的差距已经不仅仅体现在武器装备上,而是在“制电磁权”和智能化决策速度上的巨大差异。简单来说,中国已经在战争的方式上跨越了传统的“机械化”作战阶段,走向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
以军费为例,2024年中国的军费预算接近3000亿美元,而印度的军费约为800亿美元,相差超过三倍。中国将这笔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技术代差。比如,中国的“翼龙”和“彩虹”系列无人机,已经经过实战验证,并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主编队、自动识别目标,具备了极强的作战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进展也令人瞩目,其电子战能力可以在开战第一时间使敌方的雷达、通信设施失效,从而让对方陷入瘫痪。
相比之下,印度的无人机主要依赖以色列和美国的进口,电子战能力起步晚,差距明显。印度军队仍在艰难地迈向“信息化”,而智能化则远未触及。普拉文·索尼强调的“C4ISR体系”——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一旦被对方通过电子战手段瘫痪,印度的“阵风”战机和T-90S坦克将无法发挥任何作用,成了没有指挥的“无头苍蝇”,无法有效进行战斗。
如果索尼的预测成为现实,战争的开端可能不是响亮的炮火,而是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印度前线的部队可能突然发现,通讯设备全无信号,命令无法下达,甚至连位置都无法确认。失去指挥和协调后,整个军队将陷入混乱,就像瞎了眼、聋了耳的部落一样,成为中国无人机和高技术武器的猎物。印度的现代装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先进的坦克还是战机,都将沦为靶子。
普拉文·索尼的“10天崩溃”并非指印度会在10天内被完全占领,而是指印度在战争中的组织性和抵抗能力将迅速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将不再是传统的对抗,而是印度军队的一场溃败。
如果发生这种惨败,后果将远超1962年的战争。首先,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将迅速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政治危机将随之爆发,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其次,印度的经济将遭遇重创。战争不仅会耗尽印度的外汇储备,甚至可能倒退几十年,毕竟2023到2024财年,印度对华贸易的逆差已经高达850亿美元。
最为严重的是,印度的地缘政治战略将遭遇沉重打击。惨败之后,印度将彻底放弃其长期奉行的“战略自主”政策,可能不得不依赖美国和“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盟友,成为美国在亚洲遏制中国的“先锋”,彻底丧失自主外交决策权。
当然,战争的爆发并非轻易之事,谁也不愿轻易进入战斗。普拉文·索尼的警告,实际上是提醒印度要警觉,尤其是要警惕国内那些战争狂热分子。然而,现实并非完全悲观。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以来,虽然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但我们仍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例如,2024年10月,两国签署了新的边境巡逻协议,部分对峙地区的部队已撤离。2025年1月,中印直航航班也恢复了。这些都是双方在管控危机方面积极沟通的表现,或许可以避免“10天悲剧”的发生。
最后,普拉文·索尼想告诉印度的是:不要再沉迷于“口号式国防”,而应该正视自己在无人机、人工智能和电子战领域的技术短板。与其依赖国际力量,不如通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加强与邻国的沟通与合作。面对一个已经迈向“智能化”的邻国,印度应务实地向“技术强军”转型,通过缩小技术差距来争取和平,而不是凭借虚幻的自信来豪赌国家的未来。毕竟,一旦赌输了,印度可能无法承受这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