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之一,54年的统治,44年都在打仗。这不是雄才大略,而是一台停不下来的战争机器。
当所有人都在歌颂他的武功时,很少有人算过账,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究竟消耗了多少人命,又给帝国留下了什么?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继位,他接手的是什么?
府库里的铜钱,因为串钱的绳子烂掉,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太仓里的粮食,一层压一层,最下面那批已经发霉。民间富到什么程度?街上随便走走,家家户户都养马。
这是文景之治攒下的家底,可刘彻的祖父、父亲,留给他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屈辱。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只有送钱。送公主,送丝绸,送粮食,前后送出去10个宗室女儿,换来的是什么?
是匈奴单于的背信弃义。
汉文帝时期,匈奴拿着汉朝的东西,转头就发动三次大规模入侵。有一次差点打到长安城下,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匈奴也掺和进来。
刘彻继位后,继续执行和亲政策。但他心里明白,这种靠送女人换和平的日子,必须结束。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
汉武帝设计诱敌,准备在马邑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匈奴单于率10万大军南下,走到马邑城外100多里,发现有诈,掉头就跑。
这次失败,彻底改变了汉武帝的想法,不能再守了,必须主动出击。
可匈奴人从小骑马射箭,在颠簸的马背上还能百发百中。汉朝士兵大多是农民,骑马都费劲,更别说骑射了。
怎么办?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大规模骑兵出击匈奴,四路大军,每路1万骑兵。
结果呢?
李广全军覆没,本人被俘虏,半路逃回来。公孙敖损失7000骑兵,公孙贺空手而归,只有卫青,直捣龙城,抓了700多俘虏。
李广是谁?世代边将,箭术天下第一,从小在边境长大。按理说,他应该是最懂怎么打匈奴的人。
可他输了。
卫青是谁?平阳公主家的骑奴,连正经的军事训练都没接受过。
这就怪了。
看看卫青和霍去病的打法,就明白了。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3万骑兵,夜袭匈奴右贤王大营。直接把匈奴擅长的骑射战,变成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右贤王带几百人逃跑,其余1万5千人全被俘虏。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1万骑兵,转战6天,行军1000多里。史书记载他"合短兵",用的就是肉搏。
为什么要这么打?
因为汉军骑射不如匈奴,但装备好、纪律严,一旦贴身肉搏,匈奴骑兵反而吃亏。
卫青和霍去病都没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恰恰因为没有包袱,才敢打破常规。
李广呢?他太专业了。
他坚持用骑射对抗匈奴,结果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漠北之战,李广又迷了路,没赶上决战,最后羞愤自杀。
为什么老迷路?
因为李广不懂情报战。
霍去病每次出征,军队里都有大量匈奴降人当向导。漠北之战,霍去病部下立功封侯的,就有好几个匈奴人。史书说他"取食于敌",就是靠这些向导。
李广自恃经验丰富,不屑于用降人,结果在茫茫草原上,一次又一次迷失方向。
汉武帝用人,从不看出身。
张骞原本只是个侍从官,26岁应募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10年,回来时只剩两个人。汉武帝不但没怪罪,还封他为太中大夫。
为什么?
因为张骞带回了西域各国的情报。大宛有多少人口,康居产什么,大月氏在哪,这些信息,价值千金。
但汉武帝的用人,也有代价。
54年换了13个丞相,7个横死,不是畏罪自杀,就是被杀,丞相的横死率超过50%。
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公元前119年,漠北决战,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加上步兵和后勤人员,总计数十万。
结果呢?
汉军斩杀匈奴8、9万人,自己损失近万士兵,战马死了10万多匹。
这算赢还是输?
史书上说"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好像汉朝大获全胜。可从后来的战争看,匈奴实力并没有被打垮。
16年后,公元前103年,汉匈再次大战。这一次,战争打了13年,前后四场大战,汉朝一场没赢。
为什么?
因为匈奴跑得更远了。
卫青霍去病时代,主战场在河套、河西,距离长安近,补给方便。漠北之战后,匈奴退到更北边,汉军每次出征,要走2000多里。战线拉得太长,后勤跟不上。
而且汉朝缺马,李陵率5000步兵出击,汉武帝连战马都拿不出来。
更要命的是,卫青已经去世,霍去病24岁病死,再也没有名将。
李广利,汉武帝宠妃的哥哥,靠裙带关系当将军。他倒是打了几场胜仗,可每次都是先胜后败——战线太长,粮草耗尽,汉军打不动了。
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7万大军出征,打到一半,听说老丈人丞相刘屈氂被杀,自己老婆也下狱。他慌了,想再打个大胜仗将功赎罪,结果被匈奴5万骑兵切断后路。
李广利投降了。
汉武帝的最后一次远征,以主将叛逃告终。
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到公元前90年李广利投降,44年打下来,汉朝赢了什么?
河套、河西、漠北,确实拿下了,丝绸之路也打通了,可代价呢?数十万士兵死在战场上。府库从富得流油,变成空虚不堪,百姓从家家养马,变成流离失所。
战争,变成了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
公元前91年,67岁的汉武帝住在甘泉宫养病。他做了个梦,梦见几千个木头人,拿着棍棒要打他。
醒来后,他觉得身体更不舒服了,精神恍惚。有人告诉他,这是巫蛊作祟,用木偶人埋在地下,诅咒仇人。
汉武帝派江充查巫蛊案。
江充是谁?赵国市井无赖,因为举报赵太子,被汉武帝看中。他当过绣衣使者,专门打击长安权贵,连长公主都敢得罪。
可江充也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一旦汉武帝死了,太子刘据继位,自己必死无疑。
怎么办?先下手为强。
江充带着胡人巫师,四处挖地搜查,抓到人就上酷刑,逼人认罪。百姓互相诬告,前后死了数万人。
然后江充把目标对准了皇宫,最后查到太子宫。
太子刘据,当时已经快40岁,他7岁被立为太子,性格宽厚,常常以监国身份平反冤狱。百姓喜欢他,可那些主张严刑峻法的酷吏,都讨厌他。
太子和父亲的理念,完全相反。
汉武帝要"大有为",要开疆拓土,要严刑峻法。太子主张"守文",反对酷刑,希望让百姓休养生息。朝廷里慢慢形成两派,矛盾越积越深。
江充查到太子宫,翻了个底朝天,连床都没地方放,然后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偶人,偷偷埋进去,再挖出来。
太子慌了。
老师石德说:"丞相公孙贺、两位公主,都因为巫蛊被灭族。现在又在您这挖出木偶,到底是本来就有,还是他们栽赃,已经说不清了。"
太子明白了,这是个死局,解释不清。
他唯一的机会,就是面见父亲,可父亲在甘泉宫,离长安几百里,江充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太子派人假装皇帝使者,抓捕江充一行,江充被抓后,太子亲自监斩。
这下闯了大祸,江充手下有人逃跑,向汉武帝报告:"太子造反了!"
汉武帝派使者去传唤太子,可使者怕死,根本没敢去,回来后撒谎说:"太子已经反了,还想杀臣,臣逃回来了。"
汉武帝大怒,命丞相刘屈氂领兵平叛,太子也调集兵马自卫。
长安城内,父子兵戎相见。双方打了五天,死了数万人,血流满沟渠。
最后太子兵败,逃出长安,一路被追杀,他躲到湖县一个叫泉鸠里的地方,走投无路,上吊自杀。
卫皇后听说儿子起兵,也自杀了。
太子的两个儿子被杀,只有一个出生几个月的孙子刘病已,被廷尉监丙吉藏起来,活了下来。
事后,汉武帝才明白太子是被冤枉的。
他灭了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在太子自杀的地方修建思子宫,又造了座归来望思台,可人已经死了。
巫蛊之祸,牵连数十万人,公孙贺父子、两位公主、卫青的儿子,全部被杀。后来丞相刘屈氂,也因巫蛊被腰斩,李广利听说亲家被杀,惶恐出击,兵败投降匈奴。
这场浩劫,摧毁了汉武帝培养几十年的继承人,也摧毁了朝廷大量的政治、军事人才。
战争机器运转了44年,最后吞噬的,是自己的孩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死,终年71岁。
他留给继任者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府库空虚,百姓流亡,边境战火未熄。
历史书上说他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功盖千秋。
可很少有人问这一切,值得吗?
那些死在战场上的士兵,那些被巫蛊案牵连的数十万人,那个被父亲逼死的太子,他们的命,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