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俄罗斯媒体爆料:“海燕”和“波塞冬”如何改变力量平衡?
创始人
2025-11-13 20:01:00

不久前,俄国网站“自由媒体”刊登了阿列克谢·米哈伊洛夫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在全球多域战背景下“海燕”和“波塞冬”如何改变力量平衡?》,内容颇有意思,讨论了俄罗斯最新武器对战略格局的影响。

文章提到,俄罗斯已经试验了独一无二的“波塞冬”无人潜航器。这个潜航器从运载潜艇发射后,首次成功启动了它的核动力反应堆,这标志着相关技术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重型洲际弹道导弹“萨尔马特”也快要进入战备部署,按计划将很快开始担负作战值班任务,增强战略威慑力。

普京总统还提到,几天前对“海燕”——一种核动力巡航导弹——进行了试验,并且取得了成功。根据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汇报,该导弹在15小时内飞行了超过一万四千公里,显示出远程持久打击能力。

自2018年普京首次公开谈到这些新武器以来,围绕它们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很多西方媒体和专家曾公开嘲讽这些系统,特别是把“海燕”称作“会飞的切尔诺贝利”,并怀疑“波塞冬”只是个虚构的概念。

然而,曾被讥讽为“普京动画片”的这些武器,如今正在逐步从概念变为现实。随着独特系统陆续进入战备,只是时间问题,世界将看到它们对战略平衡产生的实际影响。

问题是,这些新型武器到底会如何影响传统的战略遏制体系?一般观点认为,核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强国之间通过确保互相能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来维持稳定与威慑。

但随着新型战略武器出现,有人担心先发制人的一方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占到优势。历史上美国曾启动“全球快速打击”计划,苏联与后来的俄罗斯也进行了“信天翁”等试验设计,最终把“先锋”高超声速弹头投入服役。

如今,美国提出并推进“全球多域战”概念。在一个多极化、且美俄在战略力量、导弹预警与反导能力上大致均衡的局面下,简单依靠快速“解除武装”的打击已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美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地推行“多域战”思路:利用配备“暗鹰”“堤丰”等高超声速武器的新型“多域”旅,再辅以能携带低当量核弹头的潜艇,以非战略核武器和常规毁伤力量对敌方关键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一旦冲突升级并演变为互相的战略核打击,按照美方设想,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可能已遭受削弱,无法发挥全部效能。华盛顿当前的一系列反俄行动,在外界看来,是在谨慎地“加温”冲突。

在乌克兰战场上也出现了类似策略,比如所谓的“蛛网”行动:乌军利用无人机对俄战略轰炸机基地发动攻击,并加大对俄燃料与能源系统目标的打击。西方媒体也承认,乌克兰无人机空袭在某种程度上有美国专家的参与与指挥。

更受关注的是,美国已决定向基辅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而“战斧”正是“多域旅”中“堤丰”系统的重要武器之一,这将显著影响地区与战略态势。

那么,面对“全球多域战”,俄罗斯如何应对并遏制这种态势?文章指出,近期俄罗斯军火库中已经出现了多种可用于非战略核遏制的装备,从升级后的“伊斯坎德尔”短程战术导弹,到“榛树”系列巡航导弹,种类与数量都在增加。

这些非战略武器与新型战略系统相结合,能在“全球多域战”对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指挥与预警系统造成威胁时,给予对手以难以承受的打击,从而形成有效的威慑。

在这种情况下,“海燕”和“波塞冬”被认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并不一定要携带战略当量的核弹头,仅配备非战略弹头就足以发挥重大威慑效果。

由于核动力巡航导弹和无人潜航器在探测和跟踪上更难发现,它们可以悄然接近并打击美国的反导阵地或导弹预警设施,从而对“全球多域战”的实施形成制约。

此外,“波塞冬”除了具备制造海啸的能力外,通过精准点状打击也可以摧毁处于反导链路中的美军巡洋舰和驱逐舰编队,削弱对方的防御与反制能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为何让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日本小说?在日本文学中经常见到的物哀、幽玄、侘寂和意气这些名词,尤其是物哀文学,让...
一则流言引发晶澳科技公告辟谣,... 11月13日,前一日受传言影响大跌的光伏板块回调,光伏ETF收涨1.938%,隆基绿能(601012...
轮状病毒感染迎来高发期,专家支...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随着秋冬季节到来,气温持续走低,各类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已进入高发期。除了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