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25年8月特朗普公开提出罢免美联储理事库克(Lisa Cook)以来,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急剧升温。10月,美联储在核心通胀仍高于目标区间(约3.1%)的背景下宣布小幅降息25个基点至3.75%–4.00%,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是基于经济数据而非政治压力的决策”,但市场普遍认为白宫方面的舆论干预已影响政策节奏。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央行独立性削弱所带来通胀风险的担忧。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本文聚焦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货膨胀与社会分配结果之间的关联机制。研究发现,央行独立性越高,政策越能有效抑制通胀的再分配效应,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与贫困水平;相反,当货币政策受到政治干预,央行为配合短期财政扩张而放松约束时,通胀不仅更易失控,其负担也更多地转嫁至低收入群体。本文的研究为理解货币当局制度独立性在经济稳定与社会公平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与政策启示。“IMI财经观察”特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中央银行独立性如何影响通货膨胀、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How does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01
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在不受政治干预的前提下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这种制度性保障通常建立在健全的法律与行政框架之上。独立的中央银行能够有效缓冲通货膨胀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维护价格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收入不平等与贫困问题。通货膨胀通过削弱货币购买力、降低实际收入、扰乱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往往对经济体中最脆弱的群体造成更大的伤害。相比之下,具备较高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以在不受短期政治压力影响的情况下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通胀促进经济的可预期性和社会福利的总体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中央银行独立性被视为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央银行能够在目标设定、工具使用和政策执行上保持自主性,从而防止政府为追求短期政治利益而过度干预货币政策,避免出现“时间不一致性”问题。长期来看,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降低通胀水平,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并形成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经济环境。正因如此,中央银行独立性被广泛认为是实现价格稳定、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支柱。
然而,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收入分配与贫困的具体影响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研究领域。部分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可能通过限制财政扩张、削弱劳动力议价能力或促进金融自由化,从而加剧收入差距。另一部分研究则指出,独立性提高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与稳定性,使得低通胀环境长期有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换言之,中央银行独立性既可能在制度上促进社会公平,也可能在功能上强化现有的分配不均,二者的平衡取决于经济结构、政策协调及国家治理体系的差异。
中央银行独立性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持价格稳定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收入不平等和贫困治理中的效果尚不明确。由于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往往具有结构性特征,其根源不仅在于宏观经济政策,还涉及劳动力市场、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评估中央银行独立性在其中的作用,需要结合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进行系统分析。基于这一认识,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中央银行独立性在通货膨胀、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旨在揭示其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与社会公平中的潜在机制。
02
关键变量
中央银行独立性通常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权由不受选举产生的决策者掌握,政府对其政策方向和操作手段的影响受到限制。这种制度安排被认为有助于中央银行在政治周期之外保持政策稳定性和专业性。衡量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指标体系在学术研究中已发展出多种版本,其中早期的代表性指数包括Cukierman、Webb与Neyapti提出的法律独立性指数(CWN),以及Grilli、Masciandaro与Tabellini提出的GMT指数。前者主要依据法律条文考察中央银行的任命与罢免程序、货币政策制定权以及价格稳定目标的独立性;后者则区分政治独立性和经济独立性,从抵御政治干预的能力及对政策工具的掌控程度两方面进行衡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传统指数未能充分涵盖中央银行的财务自主性与信息透明度,而这些因素在实践中对独立性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为弥补这一不足,Romelli在最新研究中提出了更为全面的中央银行制度独立性指数(CBIE)。该指数在原有法律与组织维度的基础上,新增了财务独立与信息披露两大维度,涉及资本充足、预算审批权、盈余分配制度、信息公开及审计透明等共六个方面、42项具体指标。各维度分值在0到1之间取值,得分越高表示中央银行的制度独立性越强。研究样本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中央银行独立性整体显著提高,CBIE平均值从0.50上升至0.79,反映出各国货币当局在制度上逐步强化了自主决策与抗干预能力。
在通货膨胀的衡量上,研究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年度变化率为代表指标,并通过对数转换处理极端值以避免偏差。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国家在样本期内的通胀水平较20世纪80年代初明显下降。为评估收入分配状况,研究使用五种不平等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平均对数偏差(MLD)、Palma比率、收入极化指数以及收入最高20%与最低20%之比。基尼系数和MLD能够反映整体收入分布的差异程度,其中MLD具有可分解性,可揭示群体间不平等;Palma比率和20:20比则突出两极差距;极化指数关注社会分层和阶层断裂,反映经济结构性分化趋势。数据显示,在46个样本国家中,约43%的国家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体现出全球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关于贫困的衡量,研究采用四个指标:贫困人口比例、贫困缺口、平方贫困缺口和Watts指数。贫困人口比例衡量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比,直观但忽视贫困深度;贫困缺口反映贫困者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平均差距;平方贫困缺口对最贫困群体赋予更高权重,以体现贫困严重程度;Watts指数则综合考虑贫困的广度与深度,虽计算复杂,但能更准确刻画贫困变化。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约22%的国家贫困水平上升。
03
实证设计
本研究基于46个国家1980年至2022年的年度数据构建面板样本,对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货膨胀、收入不平等和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由于各国宏观经济统计资料覆盖时间和数据完整性存在差异,研究在样本选择中仅保留至少具备三分之一完整数据的国家,并采用非平衡面板形式以最大化样本信息量。样本主要涵盖美洲和欧洲的高收入与中高收入国家。
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评估通货膨胀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影响,并探讨中央银行独立性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除通胀率和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标外,模型还纳入多项控制变量,以反映影响分配结构与贫困水平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为捕捉中央银行独立性对通胀冲击的调节效应,模型中设置了通货膨胀与独立性指数的交互项。同时,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用以刻画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动态演变特征,从而提高估计的稳健性与解释力。
收入不平等或贫困的变化被认为受到前期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独立性水平及其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同时还受到多项宏观经济因素的制约。通货膨胀的影响系数因独立性水平而异,当中央银行独立性较高时,通胀对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的不利作用应当得到缓解,交互项的系数预期为负值。控制变量的选取根据不同的被解释对象有所差异:在收入不平等模型中,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贸易开放度、失业率、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全球化程度;在贫困模型中,控制变量则涵盖GDP增长、贸易开放度、政府消费、金融发展和金融全球化。
从理论预期来看,人均GDP上升通常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与减贫;贸易开放可能带来两种相反效应,一方面促进增长和就业,另一方面扩大技能差距;失业率上升往往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金融发展在提升资本回报率的同时,若金融包容性不足,也可能加深贫富分化;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取决于制度质量与发展阶段,可能在初期扩大贫困,但长期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
考虑到宏观面板数据普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问题,研究采用包含国家与时间固定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以控制不可观测的结构性差异和全球性冲击。同时,由于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可能存在动态面板偏差和内生性问题。为克服这一限制,研究进一步采用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方法进行估计。该方法结合水平方程与差分方程的矩条件,以变量自身的滞后值作为工具变量,从而有效应对内生性、遗漏变量及反向因果问题。System GMM适用于横截面较多、时间维度相对较短的面板数据结构,能够在保持样本有效性的同时获得一致且高效的参数估计。为避免工具变量过多造成拟合偏误,研究严格控制工具变量数量,使其与样本横截面数之比低于1。模型有效性通过多项诊断检验确认,包括Sargan检验(用于评估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以及一阶和二阶自相关检验(AR(1)、AR(2)),确保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健性。
04
实证结果
实证分析基于多种计量模型,全面评估了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货膨胀、收入不平等和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央银行独立性在缓解通货膨胀的不利分配效应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OLS与系统广义矩(Sys-GMM)两种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贫困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这两者呈负相关关系,表明独立性较高的央行更能有效控制通胀带来的分配恶化效应。
在不同模型设定下,通货膨胀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说明其上升会加剧贫困与收入差距。而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胀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中央银行独立性能够削弱通胀对贫困与不平等的冲击。具体而言,独立性水平越高,通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越小。这一发现支持了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过提高货币政策可信度与执行效率,稳定宏观经济并维护社会公平的理论预期。此外,中央银行独立性本身的直接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通胀路径实现的,而非直接作用于收入结构。
进一步的分组分析揭示,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再分配效应具有异质性。通胀与独立性的交互项在低收入十分位(D1–D8)显著为正,而在高收入十分位(D9–D10)显著为负,表明独立性较高的央行有助于提升低收入群体的相对收入份额,并抑制高收入群体的相对优势,从而改善整体收入分配格局。
为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开展了多项稳健性检验。首先,采用Garriga(2016, 2025)和Bodea与Hicks(2015)提出的两种替代性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重新估计模型,结果保持一致。其次,为平滑年度波动并捕捉长期效应,所有变量均以不重叠的四年期移动平均形式重新计算,结果依然显示通胀与不平等、贫困的正向关系以及中央银行独立性显著的调节作用。再次,为排除多重共线性影响,研究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与容忍度(tolerance)检验确认模型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最后,考虑到20世纪80—90年代初通胀异常值可能对估计造成干扰,研究剔除了偏离均值两倍标准差的极端观测值,重新估计后结果依旧稳健。
综上所述,实证结果表明,中央银行独立性通过抑制通胀波动和提升政策稳定性,在减少贫困与收入不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通胀冲击的缓解效应,而非直接改变收入分配结构。总体来看,中央银行独立性不仅是宏观经济稳健运行的制度保障,也是一种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有效机制。
05
政策启示
研究结果为货币与社会政策的协调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央银行独立性不仅关乎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也对收入分配和贫困治理具有深远影响。健全的中央银行制度设计能够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公信力,使货币当局在不受政治压力干扰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从而间接改善社会公平与经济包容性。
通货膨胀是导致收入不平等与贫困的重要驱动因素。物价上升削弱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购买力,尤其当食品等必需品价格上涨更快时,这一影响更为显著。低收入家庭通常缺乏资产多元化的能力,无法通过资本收益或资产保值抵御通胀冲击,而高收入群体则能借助金融与资本市场进行对冲,从而进一步扩大财富差距。由此,稳定和低通胀环境对弱势群体尤为关键。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确保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受政治周期或短期利益干扰,从而提升通胀控制能力和宏观经济稳定性。这种制度性稳定不仅降低了政策不确定性,也使低收入家庭能够进行更合理的财务规划。研究显示,中央银行独立性不仅提高了通胀治理的有效性,也削弱了通胀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逆向再分配效应”。当出现10%的通胀冲击时,中央银行独立性可使收入不平等下降0.11%至0.65%,贫困率降低1.7%至3.98%,具体幅度取决于采用的衡量指标。这一证据表明,强化中央银行的法律、财务与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宏观效率,也具备社会公平的正外部性。
进一步的收入分位分析显示,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不同收入群体具有明显的再分配效应:独立性水平提高后,底层80%人群的收入份额上升,而最高20%人群的收入份额下降,且这种效应在独立性较高的国家中更为显著。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虽以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但实际上也可能通过分配渠道影响社会公平。中央银行在政策沟通与评估中,应更加重视分配效应与社会包容性议题。
同时,研究也强调,结构性因素如经济增长、财政支出与金融包容仍是影响不平等与贫困的根本变量。因此,货币政策的作用需要与财政政策形成互补关系。有效的再分配性财政措施,如社会转移支付和包容性公共支出,是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社会效应的重要配合机制。
加强中央银行的制度独立性,是减少通胀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与宏观稳定的可行政策路径。通过立法改革保障其操作、预算与财务独立,并配合透明与问责机制,可在强化货币政策公信力的同时,营造更稳定和公平的经济环境,从中长期看将显著惠及低收入群体。
06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46个国家长期数据,揭示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在通货膨胀、收入不平等与贫困之间关系中的关键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通货膨胀普遍加剧了贫困与收入差距,而较高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显著削弱了这种负面效应。独立性强化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与可信度,使通胀治理更有效,从而间接改善了社会分配结构。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低收入群体具有明显的保护效应,能在通胀冲击下维持其实际购买力并减少贫困发生。独立性本身并不直接改变收入分配,但通过控制通胀实现了间接的公平提升。总体而言,强化中央银行的制度独立性,不仅有助于实现价格稳定,也在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包容性增长中发挥了重要制度性作用。
原文
来源
作者信息:
Bruno Pires Tiberto(Central Bank of Brazil, Brazil)
来源: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Volume 159, 2025
选题:货币银行与金融监管选题组
策划/整理:胡云清
监制:商倩
版面编辑|孔姝潼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