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聚光灯打在加州州长加文·纽森身上时,这位美国地方官员的发言掀起了一场政治海啸。在特朗普政府集体缺席的会场,纽森一边痛斥联邦政府的气候政策“愚蠢得要把美国拽回19世纪”,一边对中国清洁能源技术赞不绝口,称其“达到另一种境界”。这场看似矛盾的表态背后,折射出美国政治生态的深刻裂痕与全球能源转型的残酷现实。
纽森的“双面表演”堪称本届气候大会最戏剧性的场景。面对各国代表,他直言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是“重复愚蠢行为”,强调加州将坚持清洁能源道路。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在记者会上谈及中国时突然展露笑容,盛赞中国在电动车、电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具有战略眼光”。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其说是外交辞令,不如说是精心设计的政治行为艺术——通过贬斥特朗普与褒扬中国,纽森成功将自己包装成美国气候政策的“反叛者”。
这场表演根植于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根据会议记录,白宫此次未派遣任何高级官员参会,使得纽森成为会场上级别最高的美国官员。他抓住这个权力真空,高调宣布“加州不一样”,甚至搬出加州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独立地位说事。这种“加州例外论”表面上是在展示地方成就,实则是在国际舞台上公开挑战联邦政府权威。尤其当纽森宣称“特朗普只是暂时的”之时,其2028年竞选总统的政治野心已昭然若揭。
中国清洁能源的实绩让纽森的赞扬并非空穴来风。英国《经济学人》在大会期间发布的封面文章指出,中国通过规模效应将清洁能源技术成本降低到发展中国家“用得起”的水平。过去五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全球减碳约41亿吨,相当于种植了58亿棵树木的减排效果。在贝尔法斯特街头,比亚迪等中国电动车正成为家庭首选;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2.7%。这些数据印证了纽森所说的“中国看到经济机遇”的判断——清洁能源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重塑全球产业链的支点。
纽森的言辞暴露出美国能源战略的结构性矛盾。他直言清洁能源是“解决美国头号焦虑(生活成本)的钥匙”,这番表态恰恰戳中了特朗普政策的软肋。当特朗普政府执着于传统能源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链。加州虽然实现了“10天中有9天百分百清洁能源供电”的成就,但其电池技术仍依赖中国供应链。这种现实迫使纽森不得不承认:在能源转型这条赛道上,美国已经落后,而加州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气候议题沦为美国党争工具的现状令人担忧。纽森在批评联邦政府时特意提到美军在加勒比海炸船事件,将气候政策与军事行动透明度问题捆绑抨击。这种将多重矛盾混为一谈的手法,暴露出民主党人正在把气候议题作为攻击共和党的“武器库”。而中国在大会期间的表现则形成鲜明对比——没有高调的政治宣言,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方案说话。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气候危机需要的是行动而非口号,中国提供的正是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这场气候大会映射出全球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当巴西总统卢拉、法国总统马克龙等领导人强调“科学决策”时,美国却因内部分歧无法形成统一立场。纽森的个人秀虽然精彩,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在决定人类未来的关键议题上,美国已经难以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而中国通过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与产能建设,正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不可或缺的稳定器。
纽森的言行看似矛盾,实则遵循着清晰的政治逻辑。通过在国际场合“贬美褒中”,他既积累了抗衡特朗普的政治资本,又为加州争取到潜在的清洁能源合作机会。这种务实做法背后,是全球能源权力转移的冷酷现实——当中国掌握着低成本清洁能源技术的命脉时,任何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不得不正视这个事实。或许正如《经济学人》所观察到的,各国经济脱碳的困局需要的不是政治作秀,而是像中国这样将技术突破与市场规模相结合的可行路径。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气候博弈中,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用行动代替口号的实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