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电影市场,两部女性题材影片交出了亮眼答卷。
《出走的决心》斩获 1.24 亿票房,表现不俗;《好东西》则凭借宋佳、钟楚曦、章宇、赵又廷等一众明星的加持,创下 7.21 亿的高票房,大获成功。
口碑层面,两部影片更是不相上下。
《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 8.8,53.9% 的观众给出五星好评;《好东西》豆瓣评分 8.9,五星占比高达 60.6%。
然而在刚刚结束的第 38 届金鸡奖颁奖礼上,《好东西》一举包揽三项大奖,成为全场最大赢家,《出走的决心》却颗粒无收,落寞离场。
同样聚焦女性议题,同样收获市场好评,为何在专业奖项的评判中,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
01
《出走的决心》将镜头对准中年女性李红的婚姻困境,导演伊力川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描摹出封建男权家庭对女性的吞噬。
影片没有情绪化的口号,也没有强行煽情的桥段,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现实的细节,将女性在婚姻中的卑微、隐忍与被剥削刻画得入木三分。
影片中,李红的母亲、李红与晓雪三代女性,虽命运各异,却都难逃被家庭吞噬的陷阱。
母亲被彻底同化,李红挣扎半生后出走,晓雪虽婚前相对自由自主,却在结婚生娃后陷入困境。
这种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搭配演员稳重走心的演绎,让影片极具现实冲击力。
但影片的短板也同样明显:
一是,叙事逻辑失衡。
大量篇幅用于铺垫李红为何出走,却因部分情节错位,导致关键的「觉醒」环节显得仓促,使得结尾的出走更像是一时冲动的逃离。
事实上,李红的故事最动人的、电影最想讲好的出走,其实不需要过多的理由铺垫,想为自己活一次,就这一点就够了。
这一点就足够有力量。
影片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婚姻里的种种,反而削弱了主题的感染力。
二是,真人改编失真。
原型苏敏的出走满是现实艰辛,比如旅途中丈夫还为 80 多元过路费向她要账,至今离婚仍需付出 16 万代价。
但电影刻意弱化了这些残酷,不仅删掉了家暴情节,还把结尾处理成李红顺利开启自驾、拥抱自由的「童话式」结局,忽略了她上路后可能遇到的生存难题,用理想化的情节弱化了现实的沉重。
三是,人物与表达。
影片对孙大勇缺乏情感刻画的单纯的大男子主义做派人物塑造,以及从母亲到女儿,这种对传统婚姻模式的彻底否定,也让表达显得过于激进。
特别是金鸡奖是主流奖项,本届评委以男性为主,这类偏向激进的女性觉醒表达,显然难以获得普遍认同。
这也成为影片奖项颗粒无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除了叙事表达的差异,两部影片的价值导向差异,更是影响奖项评选的关键因素。
与《出走的决心》的沉重不同,90 后导演邵艺辉的《好东西》选择了更讨喜的表达路径,跳出女性苦难叙事框架,以轻盈幽默的风格讲述女性成长。
影片最巧妙的突破,在于将常见的雌竞叙事转化为「女性互助」—— 两个身处困境的女性彼此扶持,在一次次碰撞中实现自我成长。
这种贴近年轻群体情感状态的表达,既精准捕捉时代情绪,又避免了直面现实的沉重感。
影片对女性困境的呈现偏向生活化,如职场压力、情感纠葛、单亲育儿疲惫等等。
但导演没有刻意放大痛苦,而是用荒诞、话痨的方式解构问题,传递积极态度。
比如铁梅对感情的清醒通透,叶子对爱情的勇敢追逐,都展现了女性多元的生活选择。
尽管影片对现实的呈现存在失真之处 —— 中产单亲妈妈一边面临职场 + 育儿的双重压力,一边还有充足时间打理生活(无需依赖外包服务)。
铁梅和孩子单亲家庭的标签似乎也未带来真正的困境。
不知是邵导难以精准描绘更真实的困境,还是为维持小资产阶级格调而刻意设定?
但总的来说,影片所传递的「女性自主定义人生」的价值观极具普世性,精准契合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
03
最后,市场表现与资源支撑的差距,也为两部影片的奖项竞争增添了权重。金鸡奖的评选结果,本质上还是专业评审对作品艺术表达与社会价值的双重考量。
《好东西》所展现的女性互助、自主成长的力量,无疑更符合主流叙事,这也是它在奖项评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此外,《好东西》这种叫好又叫座的口碑与商业表现,本身更易获得行业认可;而《出走的决心》相对来说缺乏足够的商业资源支撑,这也在无形中为《好东西》的奖项竞争增添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