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期,日本被中国称为“倭国”,这个名称明显带有贬低和藐视的意味。据《魏史》记载,日本岛上有一个叫做邪马台国的国家,但由于该国尚未拥有文字系统,便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寻求一个合适的国名。魏明帝给予的名称是“倭”。至于“日本”这一名称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武则天时期,《史记正义》就曾记录道:“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这标志着日本的国号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中国称日本为“倭”?
关于“倭”这个名字,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认为,“倭”是通过音译形成的,因为日本自古有“大和”这一民族的称呼,而“和”与“倭”在发音上相似。然而,另有观点认为,“倭”含有贬义,因为该字与“矮”字相近,常常给人一种小巧、猥琐甚至丑陋的印象。因此,这个称呼不仅仅是音译,更多地蕴含了某种不敬的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这一点,认为这种称呼带有歧视性。于是,早在669年,日本便派遣使者前往中国,提出更改国号的请求。
日本对改名的请求与中国的反应
事实上,在武则天之前,日本便曾尝试更改国号。然而,中国方面并未给予积极回应。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两国之间尚未统一的现实差距。《旧唐书》中提到:“日本国者,倭国之别种也。以其国在日,故以日本为名。”也有一说认为,倭国人自觉其名称不雅,因此才提出改名的请求。而当时,日本虽然历经多年的文化积累,经济逐渐发展,但唐朝却没有立即同意。
文化积累与时机成熟
唐朝盛世渐近尾声之际,日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重新命名的请求再次提出。然而,最初唐朝并未对此予以响应。直到武则天登基之后,时任日本国家领导的文武天皇派遣了熟悉唐朝文化的使者粟田真人前往中原,希望能够获得更改国号的批准。
粟田真人的使团
粟田真人是日本历史上第八任遣唐使,他的访问正值武则天称帝时期。日本史书《续日本纪》记载了他此行的详细情况:庆云元年,粟田真人抵达唐朝时,有人询问他来自哪里,他回答道:“日本国使。”当被问及“此地为何?”时,粟田真人答道:“这是大周楚州盐城县的辖区。”粟田真人接着被问及唐朝为何改国号为“大周”,他解释道:“永淳二年,天皇太帝崩逝,皇太后登基,改国号为大周。”
在会见中,唐朝官员对日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官员们称赞日本是“君子国”,并盛赞其人民的丰乐与礼仪。这番交流让唐方对日本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粟田真人与武则天的宴会
《旧唐书》记录了当时粟田真人的盛情款待,武则天对其知识渊博、举止温文尔雅的表现非常欣赏,特意在麟德殿为他设宴。宴会中,粟田真人不遗余力地称赞武则天的治国之道,令她心情愉悦,酒过三巡后,气氛也愈加融洽。此时,粟田真人趁机提出了修改国号的请求,武则天心情大好,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这一提议,正式将“倭国”改为“日本国”。
结论
通过此次交流与改名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粟田真人在日本国号改为“日本”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国对日本改名的认可,不仅标志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化,也象征着日本在唐朝盛世之际逐渐崭露头角,迎来了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资料:《旧唐书》《续日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