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期间,歼-35A那道伴随红色马赫环破空而出的震撼画面,迅速占据了网络的焦点。尽管外界为它的外形与速度喝彩,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赋予这架隐形战机巨大潜力的,并非仅仅是它引人注目的外观,而是那颗低调却极为关键的“中国心”——涡扇-19发动机。
明明涡扇-15(与歼-20同款)在推力上更具优势,但歼-35A却选择了“中等生”涡扇-19,背后有着中国军工的深思熟虑和硬核智慧。有人会问,推力是不是越大越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涡扇-15的推力可突破15吨,堪比美国F-22的F-119,能够实现超音速巡航,但其庞大的结构却并不适合歼-35A这种中型机。更强的推力意味着更大的发动机体积和重量,对于一架中型机来说,无异于给一辆跑车装上了卡车的引擎,导致动力过剩,却让整架飞机的平衡感大打折扣。
反观涡扇-19,它在推力上虽然稍逊一筹,单台推力12吨,双发合计24吨,但其推重比却达到了10以上,相比涡扇-13E的9.5,提升了26%。更加紧凑的设计,使得涡扇-19的直径缩小了15%,为歼-35A腾出了更多弹舱空间。这一切的调整,正是为歼-35A的“身材”量身定制,让它在保持强劲动力的同时,不失灵活性。
作为一款隐身战机,歼-35A的核心任务是快速切入敌阵,并且一击必杀。涡扇-19的二元矢量喷管正是歼-35A的“秘密武器”。这一喷管可以360度偏转,配合氮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功降低了50%的红外信号。在去年南海的演习中,歼-35A便用这一优势展现了出色的机动性——一台发动机关闭后,依靠矢量喷管保持稳定的飞行姿态,成功迷惑了敌方的侦察机。相比之下,涡扇-15虽然推力强大,但其圆形喷管的红外信号太过明显,对于歼-35A这种需要隐身突防的战机而言,隐蔽性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此外,涡扇-19燃油效率更高,令歼-35A的作战半径突破1500公里,远超F-35,并且能携带更多武器。
涡扇-19的应用,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歼-35A的“野兽模式”。换上了涡扇-19之后,歼-35A的载弹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内置弹舱能够携带4枚霹雳-15导弹,机翼复合挂架上还可外挂12枚导弹,最大载弹量达到16枚。这一数字几乎是美军F-35的两倍(F-35的极限载弹量为14枚),而且无需额外挂载电子吊舱。在实际战场中,挂载这么多导弹意味着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歼-35A的导弹载荷远超其对手,这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火力打击。
尽管外挂导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隐身性,但中国空军早已有了应对之策:通过歼-20先行打击敌方雷达,为歼-35A清除障碍,之后再用满载的歼-35A深入敌阵。如此“高低配”的战术使得中国空军在成本上占据明显优势。歼-35A的单价仅为歼-20的60%,适合进行大批量生产。预计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将大规模列装超过800架歼-35A,打造全球最大的隐身战机队。
涡扇-19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象征着中国航发技术的逆袭。从最初使用俄制RD-93发动机的歼-35原型机,喷黑烟如拖拉机,到如今涡扇-19的强势登场,展现的是中国军工自强不息的精神。涡扇-19不仅复用了涡扇-15的核心技术,经过3年快速迭代,发动机寿命更是突破了7000小时。更重要的是,这一成果背后,中国掌握了从单晶叶片到矢量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全自主生产能力。珠海航展上,工程师甚至自豪地透露,涡扇-19的尾喷管原本是为长征九号火箭设计的,后来经过航空技术人员的巧妙改造,成了如今的战机发动机。正因如此,歼-35A的作战编队被认为是美国现有防空系统无法应对的存在,一分钟内便可倾泻128枚导弹,压制敌方防空火力。
展望未来,台海或南海的天空,或许将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歼-20凭借涡扇-15发动机的强大动力,突破2万米的高空,精准锁定敌方预警机;而下方,歼-35A编队则在超低空快速突防,携带鹰击-21反舰导弹,16枚导弹齐射,迅速摧毁敌方舰队。这种场景的实现,离不开发动机的选择,而涡扇-19则是中国空军在隐身、火力与成本之间完美平衡的产物。每当歼-35A破空而出,红色马赫环划过天际时,那不仅仅是气流的轨迹,更是中国在全球空天主导权上的一次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