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印巴冲突已经过去超过三个月,但仍然持续引发关注,尤其是很多人心中有一个疑问:为何印度在空战遭遇失败后并没有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报复?毕竟,印度的综合国力远超巴基斯坦,若是印度陆军与海军联合展开行动,似乎有可能扭转局面。
然而,若仔细分析整个事件的过程及当时双方的应对,便能清楚看到印度不仅没有机会翻盘,而且印度尝试升级冲突的举措,在巴基斯坦占据压倒性战术优势及体系化作战的背景下,注定会失败。最终,印度总理莫迪不得不接受停战止损的现实。
首先,印军空战的失利,仅是印度困境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印度陆军也曾在冲突初期展开地面试探性行动,但结果却遭遇了极为惨痛的打击。当时,巴基斯坦陆军使用了中国制造的SH-15型车载榴弹炮,展现出远超俄乌战场同类装备的作战效能。特别是其“快打快撤”能力——巴军炮兵可在数秒内完成停车、展开、射击、收拢、转移一系列动作,使得印军完全难以应对。此外,巴军依托精准的侦察无人机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机动化、精确化炮兵的优势,构成了对印军地面部队的压倒性打击。
在巴军猛烈炮火的冲击下,印军远程炮兵单位几乎在第一轮炮击中被摧毁,甚至一个前线旅级指挥部也被精确摧毁,导致大量高级指挥人员阵亡,包括旅长和一名高层官员。印军的炮火压制能力瞬间崩塌,地面部队在失去火力掩护后,面临巴军“发现即摧毁”的精准打击,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步履维艰。
这一点在战场上尤为明显,巴军的SH-15与印军的炮兵体系之间存在代际差距。这种差距让前线指挥官形容,巴军的炮兵几乎是“单向透明”,而印军则犹如在蒙眼作战。巴军的炮火打击摧毁了印军重要集结点与指挥部,印军却难以有效反击巴军高度机动的炮兵单位。
空战失利后,印度空军士气大幅下降,不得不后撤,这让地面部队失去了空中支援。而印度试图升级冲突的每一种途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若是印军陆军强行发起大规模进攻,在没有制空权和远程炮火支持的情况下,简直是在自杀式冲锋。更重要的是,一旦陆军伤亡惨重,必然会引发国内政治危机,甚至可能引发反对派的攻击,民众的不满情绪也可能一发不可收拾。此时,莫迪显然无法承担这种政治风险。
之后,印度海军曾提出用航母封锁巴基斯坦港口的计划,但由于巴基斯坦具备YJ-12E等超音速反舰导弹,并且拥有空中优势,这一计划充满了高风险。加上印度海军的导弹防御能力有限,风险更大。另一种方案是,印度空军通过大规模空袭,用导弹饱和攻击巴基斯坦的空军基地和防空系统,试图夺回制空权。然而,这一行动等同于全面战争,不仅面临国际压力,而且在巴基斯坦精密作战体系的面前,胜算极低,一旦失败,后果堪忧。莫迪政府显然不敢承受如此巨大的战略风险。
如果回顾整个事件的时间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印度在军事升级过程中遭遇的连续挫败:4月下旬,印度开始炮击巴基斯坦阵地,空军也试图侦查,但很快被巴基斯坦J-10CE战机击退,导致印军飞机仓皇逃离,指挥官被撤职。5月7日,印军再次进行大规模炮击,但遭到巴军SH-15的毁灭性反击,指挥部被摧毁,地面进攻失败。接着,印度在5月7日发起空中突袭,结果多架阵风战机被摧毁,印军被迫后撤。接下来的几天,印度通过无人机和导弹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报复,但巴基斯坦成功拦截了大量导弹,并造成印方伤亡。
5月10日,巴基斯坦发动了“铜墙铁壁”行动,效果显著。巴方发动网络攻击,瘫痪了印度的电网,JF-17战机突袭印度S-400防空阵地,远程火箭炮打击印度本土目标(包括布拉莫斯导弹仓库),无人机深入印境,令印度无法承受如此猛烈的反击。最终,印度不得不宣布停战。
通过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印度在常规战争手段的任何升级尝试,都被巴基斯坦通过更强硬、更高效、更具技术优势的方式给遏制住了。巴基斯坦的反击让印度损失惨重,完全打破了印度从前两次印巴战争以来对巴基斯坦的心理优势。这场冲突不仅重创了印度的军事威信,还对其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一直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重要战略棋子,并在政治外交、产业支持等方面给予其大量支持。但此次冲突中,印度显露出军事上的脆弱,缺乏“死扛到底”的“乌克兰式”坚持精神,令西方失望不已。特别是印度在军事上的表现,令其在西方战略棋盘中的价值骤降。特朗普政府迅速调整立场,对印度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包括威胁对其购买俄方能源武器实施制裁。数据显示,事件发生后,外资流入印度暴跌98%,资本加速外流,莫迪政府陷入了外交困境,不得不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莫迪政府选择停战止损,是现实考量下最为明智的决定,避免了更为严重的后果。但这一决策也为印度政府带来了国内威望的损失,反对派趁机展开攻击,国内政治局势不稳。这场冲突无疑对印度的雄心与国运带来了沉重打击,西方世界已经普遍形成了“印度不堪大用”的共识。对印度而言,这场冲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灾难。莫迪政府最终选择止损,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却是唯一的可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