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兵
近日,一段“11岁女孩30秒救人”的视频火爆网络,赢得无数点赞。8月8日傍晚,11岁的胡紫涵和爸爸妈妈正在塔湾附近的一家餐厅就餐,看到隔壁桌的一位年轻女士不慎将奶茶中的珍珠呛入气管,突然面色发紫、呼吸困难。危急时刻,胡紫涵迅速起身,冷静地走到女子身边,熟练地运用自己在参加红十字会培训中学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双手环抱女子,节奏精准地连续冲击上腹。30秒标准动作后,年轻女士卡在气道的珍珠吐了出来。(8月14日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11岁,本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但在面对危险时,胡紫涵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与果敢。就在一众大人手足无措之时,胡紫涵迅速上前,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仅花30秒就成功化解危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救援 。
11岁女孩胡紫涵的救人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她扎实的急救知识。她曾多次参加急救技能培训,掌握了心肺复苏、气道梗阻等急救方法。这些知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让她能够冷静应对,准确施救。
这惊心动魄的30秒,不仅展现了胡紫涵的勇敢与担当,更映照出成年人的“集体缺位”。一个11岁的孩子能临危不乱、果断施救,而周围的成年人却只能在一旁干着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到底是什么让成年人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应对能力?
究其根源,急救知识的匮乏首当其冲。胡紫涵能成功救人,得益于她参加过红十字会培训,系统学习并掌握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反观现场的成年人,或许在生活中从未接受过正规急救培训,面对紧急状况,即使内心焦急,却因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敢贸然行动,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受威胁。
同时,社会认知偏差也是一大因素。很多人潜意识里认为,急救是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的职责,普通民众无需深入了解。这种错误观念,使得人们对急救知识学习缺乏积极性,关键时刻手足无措也就不为怪了。
另外,传统的科普教育方式也难辞其咎。当前,不少急救知识科普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与情景模拟,导致大众看似“知道”急救知识,实则在真正面对突发状况时,完全不知道如何运用,沦为“纸上谈兵”。
这一事件提示社会,急救知识的普及刻不容缓。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急救知识的教育,将急救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让急救知识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要重视起来,社区、企业等应定期组织急救培训与演练,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让急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