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女学生杨景媛,手握名校法学博士的入场券,本有着光明坦途。若选择悄悄读博,默默开启学术新篇,无疑是稳妥且明智之举。然而,毕业前她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从维权者摇身一变成为网络施暴者,将事件推向不可收拾的境地。
她本应在一审判决支持其部分诉求后,选择偃旗息鼓。毕竟,在常人看来,目标达成,见好就收才是理性之举。但杨景媛却截然不同,道歉与沉默对她而言绝无可能。她以亢奋姿态,在多个平台持续攻击肖同学,曝光隐私、嘲讽贬低,还炫耀自己即将赴美深造的资本,甚至威胁要将“黑材料”寄到肖同学未来可能求学之处。这种不计成本、不顾风险的穷追猛打,实在令人费解。
深入剖析,杨景媛的行为并非简单的“得理不饶人”或“不理智”,而是源于根植于人性深处的病态表演欲望与偏执的权力快感。她将整个事件变成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开表演,追求的不仅是法院的判决书,更是持续的关注与喝彩。
学校偏向她的处理,以及网络流量汇聚形成的聚光灯效应,如同“精神鸦片”,让她沉醉于成为舞台中心主角的幻觉。她享受着“受害天使”与“勇猛斗士”的双重角色,沉醉于撬动名校权威打击“敌人”的快感,以及即将踏上辉煌学术旅程的憧憬。这种全方位的“被看见”“被重视”“被赋能”的感觉,让她不顾一切地将“表演”推向高潮。
杨景媛的表演型人格在这场闹剧中暴露无遗。从最初遭遇肖同学“凝视”时,她没有选择立刻避开或寻求帮助,而是冷静地进行了长达70分钟的视频录制。这70分钟,是她精心布置的“取证”陷阱,充满了战略意味。
而且,她录音中的提问方式充满诱导性,并非开放性地询问情况,而是引导对方做出符合其预设“罪行”的表述。作为一个法学生,她不可能不清楚有效的证据采集方式,却选择了这种容易引发争议的手段。这背后,是她对构建完整、震撼叙事的需求,是为了填充“剧本”,以便在未来展开更大规模、更戏剧性的控诉。
而武汉大学在事件初期的处理方式,无疑为杨景媛的疯狂行为推波助澜。武大本应扮演客观公正的仲裁者,却在未经严密调查、充分听取双方陈述、缺乏专业鉴定结论支持的情况下,匆忙出台了一份几乎全盘接受杨景媛方陈述、粗暴定性肖同学行为不当的调查报告。这份草率的报告,如同给杨景媛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她误以为权威站在自己一边,自己的诉求即使脱离事实逻辑与程序正义,也能得到支持。
此后,当杨景媛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暴露肖同学隐私、嘲讽受害者、发布威胁性言论时,武汉大学却集体失声。它没有对受害的肖同学表达任何歉意或关注,也没有约束杨景媛利用法学博士生身份施暴的行为。直到舆论倒逼和相关部门可能施加压力时,才小心翼翼地启动调查,且这调查更像是被迫摆出的姿态。而对于最初那份报告给肖同学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武大至今没有给出有效的、有尊严的交代。
杨景媛后续被爆出的“论文造假”“学术不端”“冒充公职人员”等疑点,以及武大内部一些管理者牵涉其中的“行为不端”嫌疑,都揭示了武大内部某些环节的系统性腐化和价值坍塌。在这种氛围下,“杨景媛们”的出现或许并非偶然,而是规则被玩弄、程序正义让位于利益或情绪、惩戒机制选择性失效的产物。
杨景媛从受害者滑向加害者的全过程,表面源于其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对聚光灯的贪欲,实则是当代互联网畸生态下病态审美的投射。而武汉大学,无疑是整场闹剧的始作俑者和最大幕后推手。其系统性的不作为、拉偏架后的选择性盲视,以及内部爆出的种种丑闻与混乱,为扭曲行为提供了肆意疯长的沃土。
这场闹剧带来的灾难性连锁反应,让社会法律与道德的基石遭受重创。当高等学府沦为偏袒强权者的帮凶,当“准法律工作者”将所学用于构陷折磨他人,当网络成为施暴者的公共刑场,当真相在喧嚣中被肢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信任契约和规则底线被无情撕裂。
杨景媛最终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但关键在于武大能否从道德废墟中站起来,找回教育殿堂的尊严;整个社会能否从这残酷镜鉴中,重新审视程序正义与集体操守的分量。毕竟,纵容虐人事件的系统,比虐猫者更可怕,谁来审判、重塑这样的系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沉默,只会让毒菌继续无声扩张,吞噬社会的健康肌体。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