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好的国家!”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位来自多米尼克的小女孩在通关时,用稚嫩而真诚的声音向边检民警这样说。
就在同一天,北京盛大的阅兵现场,来自伊拉克的记者方浩明望着腾空而起的和平鸽与气球,忍不住热泪盈眶:“我特别希望中东也能实现和平,我也希望中东人过上中国人一样的生活。”
两个不同的外国人,两个不同的场景,表达了同一种认识,那是对中国发展与和平环境的认可。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最真实的反应。
方浩明5岁就遭遇战争,被迫离开祖国。后来家人移居叙利亚,又遭遇战争,最终选择来到中国。他的泪水背后,是两个世界的对比: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故乡,一个是和平稳定的中国。
对中国公民而言,和平与安全几乎是空气一样自然的存在。我们习惯了深夜漫步的安全感,习惯了车站机场的井然有序,习惯了生活不受战火干扰的寻常日子。但对世界上许多人来说,这种“寻常”却是求之不得的奢侈品。
中国的魅力不仅在于和平,还在于发展的活力。这次阅兵,大国重器频频亮相,让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撼,这是捍卫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军事领域之外,从高铁到5G,从航天工程到新能源技术,中国也早就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真正的进步不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和技术的飞跃,更是人的幸福与尊严的提升。过去,世界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中国;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中国。那个在机场表白中国的小女孩,正是基于一家人在中国的旅行体验,得出了“中国是最好的国家”的结论。方浩明作为一名驻华记者,从更专业的视角观察中国,他在观看阅兵后说,中国让更多的国家来中国合作发展,让这个世界变成一家人,就像天安门上面写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种观察超越了表面现象,触及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
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这些外国人的声音为何格外珍贵?因为它们不是地缘政治的算计,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评判,而是人类共情的自然流露。中国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国家,既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有发展中的挑战。正是这种复杂性,让中国故事既有说服力,又有思考价值。人类对和平与发展、对尊严与安全,有着共通的朴素的追求与渴望,这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深厚的基础。
北京阅兵仪式结束时,《歌唱祖国》的旋律响彻全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这些歌词曾伴随一代代中国人奋斗成长,其中的苦难与辉煌,只有中国人才懂。从一穷二白到富强文明,从生灵涂炭到山河无恙,中国人在绝境中奋起,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复兴之路。当我们回望来时之路,听见浦东机场那句稚嫩的“中国是最好的国家”,与天安门前那句哽咽的“恭喜你们”,谁能不感慨万千。可以说,这是对新中国76年发展道路最生动的注脚。
没有完美的国家,只有不断追求更好的努力。中国故事动人之处,不在于它已经完美无缺,而在于它始终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并为世界提供了发展路径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