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宏大叙事中,诸多重大战役与决策为人熟知,可曾有人留意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曾道出一句惊人之语:“如果中国在二战中投降,英国与苏联都将沦陷,世界格局也会被改写。”这话初听或许让人觉得夸张,可深入探究二战历史,就会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洞察。
回顾二战,诺曼底登陆的恢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惨烈、太平洋上美日航母对决的惊心动魄,这些画面常占据人们对二战的认知。相较而言,中国战场似乎略显黯淡。但事实上,中国战场在二战全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决定胜负走向的关键因素。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其陆军实力在亚洲堪称强劲。可中国军民凭借顽强意志与简陋武器,让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沼。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兵力达185万人,占其陆军总兵力80%以上。如此庞大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使得日本难以抽调力量对其他国家发动大规模进攻。
不妨大胆设想,倘若中国扛不住压力投降,那185万日军将会如何行动?从战略角度看,若百万日军从东面夹击苏联,苏联极有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当时苏联已在西线面临希特勒闪电战的巨大压力,若再遭日军从东线猛攻,即便苏联实力雄厚,也很难抵挡两面夹击。
而对英国来说,一旦中国投降,其殖民地印度也将岌岌可危。印度是英国在亚洲的重要殖民地,若大量日军从中国战场腾出手来进攻印度,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恐难维系。同时,澳大利亚也可能遭到日军的觊觎与攻击,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将遭受重创。
中国战场的作用,远不止于牵制日军兵力。从全局视角出发,它至少为反法西斯同盟带来三大关键助力。其一,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超13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消灭的日军数量。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战役,每次都让日军付出数万人的伤亡代价,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
其二,为盟国争取到宝贵的战略准备时间。中国抗战从1937年持续至1945年,长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英美得以有条不紊地完成战争动员,扩充军备、训练军队;苏联也能安心将远东部队调往西线,全力对抗德国。例如1941年德国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最担忧日本从东面偷袭。但正是由于日军主力被牢牢拖在中国,斯大林才放心将远东的20多个师调往莫斯科前线,这些兵力成为保卫莫斯科的关键力量。
其三,极大地消耗日本的战争资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妄图通过掠夺他国资源来支撑战事。但在中国战场,持久抗战让日本深陷泥潭,资源消耗巨大。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将约70%的军费总额投入到中国战场,这一数据深刻反映出中国战场在消耗日本战争潜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日本的战争机器逐渐陷入运转困境。
罗斯福能断言“中国战败,英俄必亡”,并非一时冲动之语,而是基于对全球战局的精准判断。他很早就意识到,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在东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旦失去这个支点,同盟在亚洲的防线将崩溃,进而影响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走向。
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盛行,许多人反对介入外国战争,更不愿耗费资源援助中国。但罗斯福力排众议,推动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还派遣“飞虎队”来华参战,开通“驼峰航线”运送物资。罗斯福曾形象地比喻:“中国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日本的战争力量。要是这块海绵碎了,日本的战争机器就会腾出爪子,抓伤俄国和英国。”
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逾3500万人,按当时汇率计算,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无数城市被战火摧毁,众多家庭支离破碎,无数士兵拿着落后武器冲向日军坦克,用血肉之躯筑起东方战场的坚固防线。
尤其可贵的是,即便在最艰难时刻,中国也从未有过投降的念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几乎是孤军抗击日寇,外部援助极为有限。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国军队陷入困境,仅依靠“驼峰航线”运来的少量物资,顽强坚持作战。
如今,距离二战结束已过去70多年,再回顾罗斯福的这句话,依然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分量。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绝非可有可无。中国以巨大牺牲拖住日本主力,为盟国争取时间与机会,有力推动了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然而,当下有些西方历史书籍在讲述二战时,常常淡化中国的贡献,将功劳过多归于英美苏。这种做法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与忽视。二战是一场全球性战争,各个战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东方战场的坚守,深刻影响着西方战场的走向。若遗忘中国的贡献,就无法完整了解二战的全貌。
铭记这段历史,并非为了炫耀功劳,而是要牢记和平来之不易,团结才有力量。当年中国军民的顽强坚持,以及与英美苏等盟国的协作,才最终战胜法西斯。在当今世界,各国更需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罗斯福的话,应永远被铭记,它不仅是对中国在二战中贡献的认可,更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在全球性危机面前,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相互支撑、共同坚守,才能赢得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