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收到中方赠礼后,刚一返回俄罗斯,就把同样待遇还了回来,只不过为何普京非要等到回国,才感谢中国呢?
日前,中方宣布,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的往来交流,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的范围,9月15日将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转折点,从这一天开始后的整整一年内,俄罗斯公民前往中国将享受免签待遇。这不仅是一场颇具深意的外交互动,更是两国关系持续升温的有力佐证。
(中方宣布将对俄免签)
近年来,中俄民众之间的“你来我往”,并非简单的双边业务流动,而是人文交流的逐渐深入。今年前往中国的俄旅客数量有望大幅增加,这得益于免签政策,拉近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
统计数据显示,在2024年,中方居民赴俄罗斯旅游的人次达到103.94万,同比增长了惊人的209.3%。而在同一年,中国接待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数量也攀升至150.35万,同比增幅115.1%。
这波旅游热不可谓不疯狂,而它背后的市场潜力更是令人大开眼界。据俄旅游业联盟估计,随着免签政策的实施,中俄之间的航班需求,将迎来井喷式增长。目前每周两国之间约有230个航班运营,乘客络绎不绝,主要目的地包括三亚、上海、北京、广州及香港等城市。在这些充满活力与吸引力的城市中,俄游客们不仅能领略中国发展的繁华,还能感受到古老文明的韵味。
(中俄旅游,双向奔赴)
在中方宣布这一举措时,正值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所以众人的目光,自然聚焦到了普京身上。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普京并未在第一时间,对中方的免签政策作出详尽回应。
在结束访华行程回国后,他才郑重其事地表达了对中国的感谢,并且还要对中方这份赠礼做出回应。
不少人可能会有疑惑,普京为何要在回国后才补上对中方的感谢?看似延后的表达,却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深意。
这或许是他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体现对中俄关系的重视。若他在访华过程中,马上作出回应,极有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外交礼节中的例行公事。
(普京感谢中方)
然而,他返回俄罗斯后的正式发言,揭示了另一个层面,那就是他对中俄关系发展的真心实意。普京并不只是简单感谢,他还表明俄方将有所回馈。这样的承诺,无疑显示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互利共盈而非单向依赖。
其实,从最近普京的访华行程来看,能十分明显的感受到,普京非常重视中俄关系,同时他也收获了不少“大礼”。
谈到"大礼",就不得不提到普京访华期间,拿到了成果丰硕的能源合作。“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协议堪称他本次访问的关键亮点之一。随着该项目的落实,俄罗斯每年将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如此,蒙古国作为过境国也能从中获益,相较于此前因局势紧张而自断财路的乌克兰,蒙古成为这一国际能源交易中的受益者。
这一项目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天然气供应,与此同时也帮助俄罗斯拓展了欧洲以外的市场。自欧洲部分国家减少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以来,俄方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压制。因此,建设新的出口路线显得尤为重要。此次中俄合作,为俄罗斯减轻经济压力提供了新契机。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开工仪式)
除了能源领域的成功合作,金融方面的进展同样令人瞩目。当前,中俄几乎实现了双边贸易的本币结算,这一改变使得双方无需再受制于美元的威胁。从长远来看,这种去美元化的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的货币霸权。
通过使用卢布和人民币,双方既节省了汇兑成本,又规避了国际风险。对于饱受制裁的俄罗斯而言,这是一条增添信心的金融之路,亦是中俄关系步入全新阶段的真实写照。
不可忽视的是,普京此次访华正值全球瞩目的上合峰会与九三阅兵盛典。这不仅让多国领导人得以齐聚一堂,也为中俄关系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在上合峰会上,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亲密交谈,无疑是在彰显俄罗斯在亚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间接提高了中俄合作的战略价值。
在西方封锁与制裁的环境中,普京此行如同为俄罗斯打开了更多扇连接世界的窗户。通过积极参与中国主导的盛会,普京向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俄罗斯正努力摆脱孤立,重拾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