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亡国之君是一个高危群体。诚然,亡国之君大多形同傀儡,不掌握什么实权,但是,他们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比如一些起义将领会打着这些亡国之君的旗号等。因此,对于改朝换代的皇帝,往往会对亡国之君痛下杀手。那么,司马炎称帝后,为何要善待魏元帝曹奂,而不是杀了他呢?
一
具体来说,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曹奂出生于燕王宫。甘露三年(258年),被封为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五月,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同年六月初二曹奂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元。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夺曹魏,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对于司马炎来说,不仅没有杀了这位亡国之君,反而给他超过汉献帝的待遇,毕竟,汉献帝只是山阳公,而曹奂则是获得了王爵。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晋武帝的厚待,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缓解司马氏家族的舆论压力。
众所周知,曹髦在位时,不满司马昭篡夺大权,所以主动发起了进攻。诚然,曹髦的反抗可谓是螳臂当车,但是,司马昭当街弑君的行为,无疑遭到了天下的非议。在此基础上,司马炎建立西晋的时候,同样面临着舆论压力,也即存在民心不满的问题。
二
由此,为缓解负面影响,司马炎需通过善待曹奂来稳定西晋,同时彰显西晋取代曹魏的合法性。换而言之,如果司马炎没有放过曹奂,这意味着曹魏连续两位皇帝都惨遭毒手。而这,很可能会引发西晋内部的叛乱。所以,司马炎必须要保住曹奂。
其次,这也是因为司马炎家族已经完全掌握了曹魏大权。早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通过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司马懿在朝廷已经没有对手了。在此之后,通过平定淮南三叛,忠于曹魏的武将,基本上也都被司马懿父子消灭了。在此基础上,曹魏各地掌握兵权的武将,几乎都是司马懿家族的心腹。
到司马炎继位时,曹奂已无实际权力,仅存象征性地位,因此无需通过杀害来巩固西晋王朝了。换而言之,如果司马氏是仓促篡位的,因为地位不稳,显然需要对上一个朝代的皇室赶尽杀绝。不过,因为数十年的努力,司马炎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
三
最后,对于司马炎来说,是一位宽厚大度的皇帝。举例来说,吴国灭亡后,吴末帝孙皓与其他投降的吴人入朝觐见司马炎。孙皓上大殿向司马炎叩头,司马炎说:“朕设此座位来等待卿,已经有很久了。”孙皓反驳道:“臣在南方,也设下此座以等待陛下。”如果是其他皇帝,很可能当场就杀了孙皓,毕竟三国一统后,已经没有继续厚待亡国之君的必要了。
不过,即便遭到了孙皓的羞辱,司马炎也没有怎么生气,仍然将孙皓封为归命侯。由此,既然对孙皓都能这么大度,面对主动禅让皇位的曹奂,司马炎更不会拿起屠刀了。从这一角度来看,曹奂、刘禅、孙皓可以碰到晋武帝这位皇帝,无疑是一件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