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近日,在接受CNBC《Squawk Box》采访时,黄仁勋谈到了AMD与OpenAI的股权交易话题。
“我看到了这笔交易。它富有想象力,独特且令人惊讶,考虑到他们对下一代产品的热情……我很惊讶他们在公司尚未建成之前就放弃了10%的股份。我想,这很明智。”他说。
你知道,黄仁勋的修辞经常就这么浓烈。
但明眼人能体会到,这话里有认可,有不解,有不屑,但也有一点点酸,还有一点点担忧。两家有竞争,但他大概也不愿扫了同为华裔企业家的苏姿丰的兴。
AMD用1.6亿股(约10%股权)换OpenAI未来6GW芯片订单,将客户变成潜在股东,等于拿自家硬件与大模型与平台公司做了捆绑。
这一步应该算是一步险棋。但苏姿丰团队应该清楚,不这么干,未来生态之战,很难越过英伟达了。
截至目前,AMD的AI芯片市占仅5%-10%,ROCm软件生态的成熟度,还不到CUDA的60%,仅靠传统硬件销售,根本打不赢英伟达。
面向OpenAI抛出认股权证,后者不用先掏钱,只要接下来用AMDGPU与软件完成6吉瓦部署,并且AMD股价要达600美元,就能以每股0.01美元的白菜价拿到10%股权。
而AMD有望换来两大关键筹码。
一是OpenAI模型与生态背书。如果ChatGPT开发商都用MI系列芯片,面向其他客户,自然居高声自远。
二是技术迭代加速器。OpenAI深度参与MI450设计,那会更贴合顶级大模型的需求。
但风险也是明摆着的。
倘若AMD股价涨不到600美元(当前仅为200美元左右),OpenAI届时放弃行权,AMD不仅流失订单,还可能白白稀释股权。
毕竟,要知道,类似OpenAI之类的平台,都有独立自研的产品。OpenAI家的,2026年就要量产。至少在部分优势场景,人家会倾向自用。
黄仁勋的帝国要强大得多。你看,78%的AI芯片市场份额,CUDA生态圈住了93%的开发者,72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全球最高市值公司。黄仁勋一段时间以来,从不说英伟达是硬件公司,而标榜为全球真正意义上的AI算力基础设施公司。事实上也是。这家公司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涉入云AI服务。
黄称赞别人,恐怕更多是要对外展示英伟达的生态与商业模式。
比如赞扬AMD合作案富有“想象力”,实际上,这个周期英伟达为嫁接生态,资本动作比AMD有过之无不及。
包括对OpenAI的投资,说是高达1000亿美元,主要用来建设10吉瓦的专属数据中心。
而这种投资策略,显然跟AMD一样能直接闭环。因为数据中心里装的全是H200、GB300这些旗舰GPU。投出去的钱,最终还是要流回英伟达口袋。
这就是最近外界强烈关注的AI领域循环投资策略之局部。甚至分析人士将它与AI泡沫风险关联一起。
说它是局部,因为,整个链路循环闭环中,它只是一个环节。还有,比如,甲骨文为向OpenAI提供云服务,但需要向英伟达买芯片,其资金则靠债务融资建数据中心。英伟达(当然也包括AMD)产能依赖台积电,而台积电扩产资金部分来自英伟达、AMD的GPU代工预付款。
这种用资本锁定订单,用订单撑满产能,再用产能巩固市场份额,风险可控,收益确定。而且,还能持续刺激股价,拉高市值。看看英伟达们。
但风险也在累积。前两天,我们在《AI泡沫的“思科时刻”》一文中有过分析。这种循环策略,虽然也有不小的规模,但是属于绑定出来的市场。下游的场景落地,还处于探索之中。整个链路的闭环与实际生态有背离,所以循环投资一度被人成为“空转”。
更有与美元、美国国家战略绑定的星际之门。英伟达当然是其中关键的技术与产品参与者、出资者。
其实,它比AMD玩得花多了。所以,黄仁勋说AMD“明智”,实在是有些自我夸耀的用意。意思是,看看我们玩的。更高明。。。。
但没有忧虑不可能。毕竟AMD是一个对手。所谓“明智”,应该还有一层话外音,那就是,AMD与OpenAI的交易,实在也有打破英伟达主导的单极格局。
AMD也会受制于美国针对中国的钳制,也会被大国博弈所左右,而且与本地GPU企业直接竞争,但即便多一个选择,未来走向多极,总比一个英伟达垄断所有光环好。
英伟达过往一段靠CUDA生态基本躺赢。开发者要想便利,就必须用英伟达芯片。现在,AMD用股权绑定OpenAI,不仅拿到订单,还能借OpenAI技术影响力优化ROCm生态。
事实上,英特尔、Graphcore等公司,都在考虑以股权换订单,试图复制AMD的路径。
不过,话题落在本地,于中国来说,这样的“多极”可谈不上利好。
因为,英伟达、AMD、英特尔们的绑定,全部围绕OpenAI展开。它背后有美国试图凌驾全球的AI战略意图。无论投资策略多有差异,都无关中国AI,反而无论对本地GPU还是大模型与生态,放全球都是深度的压制者。
而OpenAI不是一个真正的开源组织。它今天玩耍的眼花缭乱的资本局,想让它急速普惠大众与行业,几乎不可能。你看那个奥特曼,说OpenAI要普惠落地,至少得几万亿美元投入。这里面有太深的融资、资本变现的意图。
不过,中国也不用过去依赖它们了。自研芯片虽然在通用算力上不如英伟达,但在垂直场景里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性价比优势。加上中国通义千问、deepseek们的开源力量,反而正好契合了中国最大多数企业的需求。
黄仁勋说,未来的算力战争,不是谁的芯片算力更强,而是谁能走得更稳。他大概着眼的就是英伟达AI基础设施定位。
这句话其实没毛病。但夸克认为,未来,谁能立足最大多数的场景,建构起一种开放、普惠、共生的生态,谁就最有可能完成真正的重构,并确立一个较长周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