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尼采购中国歼-10C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然而此消息很快生变,“90亿美元购买42架歼-10C”的传言经多方求证后被证实是媒体的误读。
其真相是,印尼财政部批准的31亿美元外国贷款中,有16亿美元专项用于歼-10C的采购,而具体的采购数量暂未敲定。
不过,相较于此前宣传的“超级订单”,16亿美元这一金额更符合印尼当前的财政承受能力,也暴露了其想先试水的合作策略,更显露出印尼在采购战机上精打细算。
当前印尼空军拥有110多架战机,已形成美、俄、法三国的装备体系。美制的F-15、F-16常用于常规威慑,而俄制苏-27、苏-30支撑远程打击任务,法国阵风战斗机则瞄准高端作战需求。在这样的格局中,引入歼-10C也是印尼对中国军工实力的一次重要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从双方合作信号及多方分析来看,印尼对歼-10C的性能非常认可,并将其与法国阵风置于同一战力层级。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C,具备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多用途作战功能。对于追求战备现代化和成本控制的印尼而言,这样的选择既满足了国防的需求,又为后续的合作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对于印尼而言,引入中国战机必定经过了深思熟虑。这笔订单虽然规模有限,但在南海地缘政治棋局中投下了关键一子。其中最坐立难安的,当属长期在南海问题上兴风作浪的菲律宾。
印尼的决策之所以让菲律宾如坐针毡,主要在于其击碎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抱团对抗的幻想。菲律宾长期将东盟作为其在南海权益主张中的重要后盾,频繁拉拢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形成统一战线,向中国施压。
然而作为东盟经济总量第一的大国,印尼的立场具有风向标的意义。这次与中国深化军事合作的举动,让菲律宾的抱团计划化为泡影。
更令菲律宾尴尬的是,这一决策恰好发生在中国制裁韩国韩华公司的敏感节点。
此前韩华公司向菲律宾出售地对舰导弹,被菲律宾作为强化南海威慑的重要筹码而一度沾沾自喜。然而中国出手制裁韩华公司,限制稀土,必定影响这笔军贸合作。
这原本已让菲律宾非常难受,印尼此时官方证实计划采购歼-10C战机的消息,相当于公开表达了对中印尼合作的认可。这不仅让菲律宾的军购计划显得孤立无援,更暴露了其依附美国势力策略的脆弱。
菲律宾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一直紧抱美国的大腿,允许美国扩大在菲军事存在,想借助美国改变南海力量平衡,这种引狼入室的做法本就风险极大。
而印尼既深化了与中国的基建、矿产合作,又积极吸引美国科技企业投资电商、算力等领域,与印度争夺区域的科技布局资源。
印尼在大国之间选择了中立务实,通过多元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和菲律宾的选边站队相比更显智慧。
这种平衡策略让菲律宾的对抗性姿态在东盟内部更加边缘化,其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也随之衰减。
在10月的东盟外长会上,菲律宾试图借所谓“水炮攻击”视频造势,却当场遭到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反驳,足见其在东盟内部缺乏支持基础。随着印尼等核心成员国愈发倾向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南海问题,菲律宾在区域事务中更加孤掌难鸣。
长期以来,美国凭借技术垄断占领国际军贸市场,而中国以歼-10C为代表的军工产品,凭借性能和性价比的双重优势,加上灵活的合作模式,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此次印尼试水若取得成效,必将为中国军贸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而对于东盟而言,印尼的决策提供了多元合作、务实平衡的范本。中美博弈日趋激烈,东盟国家面临着如何在维护自身主权和发展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的难题。
印尼的实践证明,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通过与不同国家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掌握主动权。
作为全球镍、钴等金属储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印尼已经成为中美等大国争夺的重要目标。美国就一直在寻求与印尼的矿产合作,而中国通过基建和军贸合作与印尼形成了深度绑定。
印尼巧妙地利用自身优势在大国之间周旋获利,这种以资源换发展、以合作促安全的模式,正在为资源型国家的战略选择提供新的思路。
而菲律宾单纯依靠外部势力或试图抱团对中国施压的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地区格局的变化,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对中国而言,印尼的订单是中国军贸和外交合作的双重胜利。虽然印尼的多元平衡策略并不完全意味着其会倒向中国,未来仍有可能在大国之间调整合作姿态,但中国只要深化与印尼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巩固双方互信,合作根基只会更加稳固,这对两国的发展也将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