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太康元年(280),西晋将领王濬攻克东吴都城建业,接受吴末帝孙皓投降,让西晋完成了再度统一的伟业。可这位名将并未得到首功,还被源源不断的恶意诋毁,甚至公认他“过浮于功”,是“小丈夫之悻悻”,而王濬同样愤恨不已,晚年靠酗酒度日,如此名将为何如此落魄呢?
一、展露锋芒,二王争功
泰始八年(272),在尚书左仆射羊祜的推荐下,王濬被晋武帝司马炎拜为益州刺史,负责建造灭吴的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这些船的规模比更善水战的东吴所造的更大更强,“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咸宁五年(279),镇南大将军杜预上书建议司马炎一举灭亡东吴,于是西晋举六路大军伐吴。
王濬率领大量水师自成都沿江而下,连破东吴布下的横江铁索和水面铁锥,克丹阳、捣西陵、降夏口,“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就这样,王濬一路横推到了东吴首都建业,而吴帝孙皓和大臣们皆被连天蔽江的大船吓破胆,向王濬递上降表。
太康元年(280),王濬代表司马炎接受了孙皓的投降,不过鉴于灭蜀后钟会、邓艾的做法和下场,王濬不仅没敢在东吴承制拜官,而且多次上书向司马炎说明情况,为的就是不复前辈们的结局,然而他还是得罪了权势比他更大的安东将军王浑,两人此后一直因为灭吴之事不和。
西晋启动灭吴之战时,司马炎命杜预节制王濬,然而杜预认为,“若濬得下建平,则顺流长驱,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于我。若不能克,则无缘得施节度”,让王濬随意发挥。等王濬到达建业后,司马炎命王浑节制王濬,可王浑此时刚击败东吴丞相张悌,正等着司马炎下达总攻的命令,没成想被王濬抢先了,这让王浑如何不气愤。
二、灭吴首功,主次之分
面对二王上书的指责和自辩,司马炎一如父亲司马昭那般头疼,王浑堂堂正正击败东吴主力,不居功自傲而是等待自己的命令,且王濬率水师到达时王浑还派遣了使者的;而王濬不顾主帅之命,但也是没造成多大损失便攻破了建业,可以说功大于过,且司马炎敏锐发现了二王之争的本质。
王浑出身太原王氏,加上他本人文武双全,是司马炎都得拉拢的存在,王濬则是弘农人,权势地位比不过王浑,但他同样有大才,自然不甘居于王浑之下。二王相争的局面自然是司马炎愿意见到的,于是他丝毫不在意王浑及其党羽对王濬的诋毁,也不追究王濬居功自傲做出的无礼行为。
“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当孙皓投降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司马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灭吴的“总设计师”——羊祜,是羊祜让司马炎下定决心灭吴,能灭吴的文臣武将大多都由羊祜推荐,而羊祜却病逝在司马炎灭吴一统事业之前,为了缅怀这位故人,司马炎把灭吴的首功加在了他的身上。
不过王濬还是拗不过王浑的大腿,王浑在封赏中占了上风,被封为京陵公,王濬只被封为襄阳县侯,不过为了扶持起王濬,司马炎还是给予了他很多殊荣,如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后,“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增兵五百人为辅国营,给亲骑百人、官骑十人,置司马”,封其子王彝为杨乡亭侯,还给了财物等赏赐。
三、纵情奢侈,矜功负罪
不过王濬依然认为灭吴首功在自己,常常向司马炎诉苦,“陈其攻伐之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认为是王浑针对自己,就连王浑因公事拜访自己时,他还安排卫士严加戒备,然后才接见,且王浑同样猜疑防备王濬,好在司马炎宽宏大量,二王并未重蹈邓艾、钟会故事。
不过王濬也并非独木难支,任益州护军的范通曾劝他说:“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还有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孟康、前温县令李密等人为王濬求情,认为他功劳大而封赏轻,晋武帝于是升王濬为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不过王濬依然闷闷不乐。
就连王濬自己都知道或有祸事,“吾始惧邓艾之事,畏祸及”,在得到高位封赏后,虽依然不及王浑,但也没再找司马炎的麻烦,且不再守节俭美德,“以勋高位重,不复素业自居,乃玉食锦服,纵奢侈以自逸”,后又转为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特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如故。
后人称赞王濬灭吴的豪情,认为他兵贵神速立下大功,但也批评他矜功有罪,“居美未尽善,矜功徒自伤”,事实确实如此,若无司马昭提出并实施“先定巴蜀,水陆并进”和邓艾、钟会灭蜀,又怎么会有王濬能在益州造船?若无羊祜的谋划和举荐,王濬又怎能顺利兵临建业?而始终认为自己是被王浑压制的王濬实为小丈夫之悻悻,“而忘羊、杜;浑又争之,过浮于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