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星巴克这个曾经以“第三空间”理念颠覆全球咖啡消费习惯的先行者,如今却发现自己正被无数后起之秀所颠覆。
即便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2022年到2023年短暂回归也难力挽狂澜,全球第二大区域市场——星巴克中国,也不得不谋求以股份出售的方式换得生机。
根据7月30日发布的最新财报数据,同店销售额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无疑是敲响了警钟,昭示着一个深层的、系统性的发展瓶颈。
01
业绩疲软
从增长神话到交易量困境
星巴克最新的财报数据,读来令人深思。
第三财季,全球可比门店销售额下滑3%,北美市场下滑2%,国际市场更是锐减7%,而中国市场,这个曾经的增长引擎,更是录得了14%的惨烈跌幅。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下滑并非价格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交易量下降所致。这表明,即便顾客每次消费的金额略有增加,但愿意走进星巴克门店的顾客数量和频率都在显著减少。
利润率也未能幸免。虽然星巴克仍在不断开设新店,全球门店总数已逼近4万家,但新店带来的增长效应,已不足以抵消现有门店的颓势。合并净收入同比下降1%,营业利润率也收缩了60个基点。
这背后的原因复杂,既有促销活动增加的成本压力,也有门店员工工资和福利投资的提升。
当流量减少与成本增加双重夹击时,星巴克面临的盈利困境就变得愈发真实。
02
四面楚歌
市场饱和与颠覆性竞争
星巴克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咖啡行业竞争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
在美国,咖啡连锁店市场已然高度饱和,超过4万家咖啡店林立,比疫情前还多了7%。
在这种环境下,星巴克高达40%的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44%下滑)显得尤为突出,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任何细微的流失都会被放大。
在美国,新锐咖啡品牌Dunkin'以其平价、便捷的定位,在郊区和小城镇扎根;Dutch Bros则凭借其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得来速模式以及甜味特饮,牢牢抓住了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心。
老牌对手麦当劳的McCafé,更是凭借其庞大的门店网络和数字化优势,以高性价比迅速抢占市场。
这些对手不再是星巴克“第三空间”的简单模仿者,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细分市场和差异化策略,对星巴克的传统优势形成了多维度冲击。
而在中国,战况尤为惨烈。
瑞幸咖啡在经历了丑闻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卷土重来,门店数量已是星巴克的两倍有余,且通过激进的低价策略(甚至有1.4美元一杯的咖啡)和移动点单、配送一体化的技术模式,对星巴克构成了致命打击。
紧随其后的库迪咖啡,更是加剧了这场“价格战”。星巴克在中国市场被迫降价,才勉强实现了2%的同店销售增长,但这却是以牺牲平均交易金额为代价。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对于星巴克这样一家以高端体验著称的品牌而言,无疑是饮鸩止渴。
03
消费变迁
价格敏感、健康觉醒与代际鸿沟
星巴克已不是站在潮头的消费品牌,消费者行为的深层变化,才是星巴克难以扭转颓势的关键症结。
在通胀压力下,价格敏感性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制作咖啡,高性价比的速溶咖啡和家用咖啡机销售火爆。
当消费者能以更低廉的成本在家中复制出“咖啡馆体验”时,星巴克的高溢价便显得不那么理所当然。
过去,“为体验买单”是星巴克的魔法,但当“体验”的门槛被拉低,或“价格”的诱惑变得更大时,顾客自然会用脚投票。
同时,健康与养生风潮席卷咖啡行业。低糖、植物基、有机、甚至富含蛋白质和胶原蛋白的咖啡,成为新的潮流。
星巴克也推出了蛋白质冷泡奶盖、椰子水饮品等新品来应对,甚至取消了非乳制奶的额外收费。
然而,这些创新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原料成本,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维持其高端定位和利润空间,成了摆在星巴克面前的一道难题。
更不容忽视的是代际转变。年轻一代咖啡消费者,他们更早接触咖啡,对冰镇饮品、独特的口感和美学有着更高的追求。
他们更倾向于尝鲜,对品牌的忠诚度远不如老一辈消费者。这种碎片化的偏好,让星巴克难以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来吸引所有消费者。
04
内部桎梏
劳资纠纷与技术失误
星巴克内部的运营和管理问题,也加速了其发展瓶颈的形成。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工会化努力是近期财报中利润率收缩的重要原因。
星巴克对员工福利的投入是好事,但大规模的工会化运动和多项非法劳工行为指控,却暴露了公司在员工关系管理上的深层矛盾。
员工的不满情绪,不仅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和顾客体验,也增加了运营成本和管理复杂性。
当“伙伴”(员工)不再是“第三空间”的积极建设者,而是心存芥蒂的劳方时,星巴克的品牌基石便开始动摇。
此外,技术实施的失误更是雪上加霜。2022年引入的自动化系统,本意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却因“许多顾客感到失望”而被逐步撤回。
这表明,在服务行业,技术的应用绝不能以牺牲人情味为代价。
公司从纯粹的移动点单门店向混合模式的转变,也间接承认了过往策略的偏差——过度强调交易效率,反而疏远了顾客,破坏了“第三空间”的本质。
05
转型之路
重塑“第三空间”的挑战
面对重重困境,星巴克并非坐以待毙。
新任CEO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回归星巴克”倡议,旨在重塑“第三空间”体验,加强数字化能力,并进行产品创新。
例如,计划在2026年推出新的星巴克应用程序、蛋白质冷泡奶盖和改良烘焙食品。在门店层面,他们正试图重新增加座位,提升舒适度,试图找回昔日顾客流连忘返的氛围。
然而,这些战略转型并非没有风险。重塑“第三空间”需要对门店重新设计和人员配置进行大量投资,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利润压力。
产品创新能否真正引发市场共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尚未可知。
至于在中国的战略调整,包括评估出售部分股权的可能性,更是反映了其面对严峻竞争的无奈与挣扎。
06
结语
一个时代的终结与重生?
星巴克的故事,从一个咖啡行业的颠覆者,到如今被无数对手颠覆,令人唏嘘。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更是全球消费市场变迁的一个缩影。
当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明、对价格更敏感、对体验更挑剔,且选择日益多元化时,任何固守旧模式的巨头都可能面临挑战。
一手把星巴克做大的创始人一度回归,试图挽救自己亲手建立的品牌,但这也往往意味着对企业核心价值的回归和坚守。
但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仅仅回归初心可能还不够。
星巴克需要超越情怀,进行深刻的战略反思和运营革新,不仅要重塑“第三空间”的内涵,更要以更灵活、更适应本土市场、更能满足细分需求的方式,重新定义自己。
这场转型是一场豪赌,它将决定星巴克能否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最终只能成为一个被历史书写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