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海参崴这座曾属于中国的城市,被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行割走,时至今日,为何都没有归还呢?
海参崴,这座因盛产海参而得名的城市,在东北亚的海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重要的航运枢纽,更在清朝时期作为吉林将军的领地,连接着我国东北地区与外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殖民,沙俄也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东北,企图借由军事手段攫取远东的更多领土。
1858年,沙俄利用清朝的虚弱,通过《瑷珲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强行从清朝手中割走包括海参崴在内的广袤领土,这些领土位于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总面积高达60多万平方公里。
两年后,沙俄再次通过《中俄北京条约》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纳入囊中,海参崴也因此成为沙俄的囊中之物,被重新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象征着沙俄对东方的征服。
1944年雅尔塔会议之后,中国承受权益上的重大损失,特别是在远东地区,苏联依据会议结果取得原日本在旅顺和大连的权益,这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此后的1945年,当中苏两国就《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行谈判时,中国并未完全处于劣势。苏联在条约中向我们做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承诺:在条约签署后的50年,即按照时间推算应为1995年,苏联将会把海参崴归还给中国。时过境迁,俄国迄今仍未将该地区归还中国,这是为何?
首先,新中国成立后,明确表示不承认旧中国与苏联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这一立场要求中苏两国必须重新确立外交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1958年开始,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以及边界划分等问题上出现严重的分歧和冲突,导致双边关系急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所谓的承诺自然变得毫无意义,也无法兑现。
其次,19世纪中叶《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海参崴这座港口城市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是一个深水良港,还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并在战略上占据关键位置。
苏联时期,为了强化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政府采取包括人口迁移在内的多种策略,进一步推动海参崴的发展。
历经时间的洗礼,如今的海参崴已成为俄罗斯远东的经济与文化枢纽,同时也是俄罗斯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支点。对于俄罗斯而言,海参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其地位无可替代。
最后,在1970年代末,苏联遭遇一系列内部问题,包括经济困境、政治体制的老化和社会不满情绪的积累。到了19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尝试虽然意在挽救苏联的困境,却意外地引发广泛的政治变革。
这些变革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主化进程加速,分裂主义活动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的解体。这一历史性的剧变深刻改变苏联的国际地位,也从根本上瓦解其原有的法律和政治框架。
因此,苏联在过去可能作出的关于归还海参崴的任何承诺,在新的政治和法律环境下都变得难以兑现,失去原有的权威性。
随着全球局势的演变,海参崴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俄罗斯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远东地区的开发,全力促进海参崴的现代化进程。
如今,海参崴已跻身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城市及经济中心之列,经济活动涵盖港口物流、渔业资源利用与海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同时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中俄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持续升温,双方在远东地区的合作也因此日益紧密。2023年,中国海关总署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允许吉林省进一步拓宽其内贸货物跨境运输的业务范围,特别地将俄罗斯的海参崴港纳入其中。
这一战略性举措,无疑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合作领域取得又一重要进展,两国关系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