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闵行公安分局碧江路派出所民警夏伟峰接到一起求助,一名六旬老人与家人走散。通过调取公共视频,夏伟峰发现老人跨多区、频繁换乘多辆公交车。紧急关头,夏伟峰联系了一名熟识的“公交爱好者”,获取了公交车调度室的电话,最终在松江区佘山站成功拦下老人。
这位“公交爱好者”名叫潘泓蘖,今年15岁,已有7年的“公交迷”经历。近日,记者跟随他体验了一趟特别的“公交之旅”。
初见时,这位“10后”男孩礼貌而略带拘谨,可一聊到“公交迷”这个群体和公交线路时,他便立刻侃侃而谈。
意义非凡的“上石线”
公交爱好者,也被称为“公交迷”,他们对公交车的车型、车票、外观设计、内部结构、公交线路等一切与公交车有关的内容如数家珍,潘泓蘖正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主动汲取与公交相关的知识,还把自己的大部分零花钱“投资”于这一爱好。
母亲张女士介绍,潘泓蘖每周的零花钱除去吃饭开支,剩余的几乎都用于坐车或购买相关的书籍。他不仅关心车辆的运力、客流量、线路走向,甚至还汇总、整理了金山区非城乡公交的线路信息。
8月25日9:10,记者和潘泓蘖在上海南站南广场会合,一同登上了开往金山区石化汽车站的“上石线”。
他告诉记者,这是一条连接金山区、松江区以及徐汇区的骨干线路,保障了郊区市民通勤。虽然有人诟病线路绕圈圈、速度慢,但在潘泓蘖看来,这些正是“上石线”的独特之处。尤其对于在松江居住、在市区工作的上班族而言,它宛如一条“生命线”。清晨,人们靠它接驳到锦江乐园、莲花路、上海南站换乘地铁;深夜,从上海南站驶往石化汽车站的末班车直至凌晨00:10仍在营运,“为加班人群提供最后的保障”。
全长62公里,设有58个站点的“上石线”,对潘泓蘖有着特殊意义,也是他的“启蒙线路”。
2018年暑假,8岁的潘泓蘖像往常一样打算乘坐地铁到莲花路商圈玩耍。正犹豫下一步去哪时,偶然看到了“上石线”,出于好奇,他上了车。
“当时S2R(公交车车型)的轰鸣跟柴油机的热浪,让我第一次乘坐就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上石线”给他带来了全新的乘车体验,“特别神速,有点像长途汽车的感觉,一下子就把我的兴趣激发起来了。”
潘泓蘖笑着说,从那以后,他越发对“上石线”“爱得深沉”,起初天天乘坐,后来因为零花钱有限,改为每月乘坐一次,如今,仍保持每半个月坐一次的频率。“这条从繁华市区驶向郊区的公交线路,可以让我暂时逃离喧嚣,让心情平静下来。”
也正是这次初体验,让潘泓蘖萌生了想要深入了解公交系统的想法,一步步走进了“公交迷”的世界。
用行动表达热爱
坐公交,对潘泓蘖来说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更是一种休闲和热爱。每到周末,他常独自或者与好友一起探访各种公交线路,对偏爱的线路更是反复乘坐。
从去年起,潘泓蘖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在金山区的公交枢纽站担任志愿者。他通常清晨六时出门,八时左右到岗,一直服务到下午二时。志愿服务期间,他主要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提醒乘客提前打开乘车码、准备好交通卡,并注意上下车安全等。
据潘泓蘖的好友,同样担任志愿者的郭浩天说,潘泓蘖熟悉几乎所有线路,在遇到乘客求助时,即使不用导航,也能迅速、准确地为乘客提供换乘方案。
在郭浩天眼中,潘泓蘖是“真心为别人服务的人”。潘泓蘖自己也说,一想到能帮助乘客顺利抵达目的地,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记者注意到,在搭乘“上石线”的过程中,潘泓蘖一路上主动提醒每一位上下车的乘客注意安全。当一位步履蹒跚、拉着小拖车的老奶奶上车时,潘泓蘖立即让出第一排的座位方便老人就近坐下,到站后,还主动帮忙将拖车抬下车。
对于儿子的爱好,母亲张女士保持中立而包容的态度。她认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但也表示理解:“虽然他的爱好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但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发展一些爱好也未尝不可。”张女士还补充道,有时候能用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帮助有需要的人,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潘泓蘖也十分高兴能用公交知识帮助他人。“老人能早点回家,不用在外面奔波,家人也能放心一些,也让我觉得自己的热爱是有价值的。”潘泓蘖说。
谈到未来,潘泓蘖的职业规划也与公交车有关。他希望长大后,能进入最喜爱的巴士公司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热情助力上海公交事业向前发展,让公交车不仅成为城市的脉络,更成为传递温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