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基辅发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国际社会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乌克兰局势的关键节点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曾公开表示,如果普京愿意动手,一枚战术导弹就足以摧毁泽连斯基办公室,从而直接导致其死亡。这番话听起来极端,但反映出他对局势的评估:在高强度对抗中,任何对乌克兰最高领导层的定点打击都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为什么普京没有选择这条极端路线?这其中显然包含着更深的权衡与取舍。 特朗普试图调停俄乌冲突的努力在当前看来似乎走到了尽头。双方不仅没有实现会晤的可能,反而在最近几天的对垒中火力和行动强度有所上升。乌克兰方面对外界指控称,俄罗斯对基辅再次发动大规模轰炸,这被他们视为自战争爆发以来最激烈的一轮攻击之一。这样的走势让人怀疑,调解努力是否还具备实际意义,或者变成了一场以时间换取谈判窗口的博弈。 另一方面,卢卡申科在前一天的表态中再次对泽连斯基发出劝告:若普京真要动手,击中目标的手段极其直接,一枚战术导弹就能让泽连斯基的办公地化为废墟,普京确有能力实施斩首行动,但他为何没有采取这样的手段?这番话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不小波澜,也把冲突的道义边界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普京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就卢卡申科的言论作出回应,表示不对卢卡申科的具体说法进行评价,但强调普京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保持深思熟虑的决心与意志。他的核心态度很清晰:不会动用战术导弹袭击或炸毁泽连斯基的办公室,也就是不会直接打击乌克兰在战争时期所掌控的决策中心。这种表态再次揭示出普京在战略层面上的谨慎态度。 那么,为什么普京要坚持这种立场?因为他已经清晰描绘了这场特殊军事行动的根本目的:促使乌克兰实现去军事化、实现中立化,并阻止其加入北约。普京并非要彻底吞并乌克兰全境——就现实条件而言,俄罗斯也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去完成全面占领。若真的如此执行,欧洲的恐慌只会进一步升级,美欧的联合制裁也会更加严厉,反而不利于俄罗斯的长期战略目标。因此,他追求的并非全面控制乌克兰,而是让乌克兰回到谈判桌前,能够就停火与未来框架达成共识。 如果真的把乌克兰的最高领导人炸死,结果往往会使乌克兰人民的民族情感进一步被点燃,国内领导层很可能会迅速换届,短期内看似有利于“新局面”,但从长期看并不一定有助于结束战争。新领导人的上任未必会改变底层利益格局,冲突的根本问题仍然存在,局势很可能陷入新的僵局和更复杂的博弈之中。目前的形势已经相当清晰:普京愿意与对方谈判,但前提是对方在地缘上让步,承认俄罗斯在某些领土上的利益与控制。也正因为如此,普京才愿意在阿拉斯加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显示他对特朗普调停力的信任与期待。按常理,全球大国首脑的会谈应在一个中立的地点进行,但他选择了按美国的意愿在美国领土进行会晤,这本身就是一次对谈判方式与参与方信任度的信号。 另一方面,尽管俄乌之间的谈判看似进入了僵局,普京要求四个州的领土让步,泽连斯基也坚称不能再有任何领土让出,但现实中双方仍有继续对话的空间。美国方面对调停的推进也在持续,泽连斯基深知如果没有欧洲与美国的持续支持,战争很可能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或退让,因此他在谈判桌上的位置显得既坚硬又脆弱并存。 在这样的博弈态势下,双方近来的行动都带着强烈的施压性质。对于普京而言,若真的动用战术导弹将泽连斯基击毙,虽然短期内可能改变某些战术态势,但更可能引发新一轮规模更大的冲突,对俄罗斯而言并非有利之事。对于卢卡申科的警告,他的论调虽然带有威胁性质,却也揭示出一种现实:美国的支持并非无条件,国际格局的变化可能使得对方需要重新评估现有的策略。 因此,卢卡申科的言论对泽连斯基来说既是一种明确的威胁,也是一次战争前线的警示信号。他需要权衡:继续强硬推进是否会让美国等国的态度发生改变,是否可能引发新的内部或外部政治力量的介入。总之,他面临的不仅是战场上的压力,更有来自国际社会、区域力量以及内部民意的综合考量。要不要继续坚持,一场更深层次的博弈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