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慢综艺十年的发展演进与价值生长轨迹,阐述了自 2017年《向往的生活》开启该品类以来,其从黄金时代以烟火气搭建 “情绪港湾”、探索期拓展 “多元社会价值”,到《种地吧》凭借 “实干精神”迎来新高峰的完整历程,展现了十年间慢综艺从营造理想生活到呈现真实生活、从提供情绪代偿到传递成长力量的深层变迁,以及其在串联城乡温情、推动文化传承、激发社会善意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并对慢综艺未来 “细分领域+慢叙事”“慢综艺+公益”等方向的创新可能进行了展望。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2017年,《向往的生活》中黄磊在蘑菇屋升起第一缕炊烟,何炅笑着接过客人递来的土特产——一档以“慢”为核心的全新综艺品类,就此悄然走进千万观众的生活。十年间,从田园院落的三餐四季,到田野间的耕耘收获,再到朋友间的嬉笑相伴,慢综艺始终以“慢”为笔、以“真”为墨,勾勒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如今十年过去,慢综艺不仅未曾褪色,更在持续创新中生长出丰富价值:它串联起城乡温情,传递实干力量,更成为承载社会善意的重要载体。
黄金时代:
烟火气里的“情绪港湾”
2017年,《向往的生活》首播即成为综艺市场“黑马”,豆瓣开分7.5,首播收视率达0.8(数据来源:2017年省级卫视综艺收视报告)。这档无激烈游戏、无淘汰机制的节目,仅凭“明星在乡村做饭、招待客人”的简单设定,便精准触达都市人的内心需求。蘑菇屋的小院、院外的稻田、夜晚的星空,搭配黄磊手中的锅铲、何炅递来的热茶,恰好搭建起“理想化生活样本”——这里没有KPI的催促,没有职场的复杂,只有“今日食单”的简单烦恼,与“好友围坐聊天”的纯粹快乐。
同一时期,《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等慢综艺相继上线,共同勾勒“诗与远方”的美好图景。《亲爱的客栈》选址泸沽湖,湖光山色间,刘涛与王珂夫妇带领嘉宾打理客栈,协助客人规划行程、倾听旅途故事。其中一期,一对老年夫妻前来庆祝结婚纪念日,嘉宾们共同准备蛋糕,并在湖边举办小型派对;当老爷爷握着老奶奶的手说“下辈子还娶你”时,弹幕满屏“看哭了”“这就是爱情最好的模样”。这类无刻意剧本的细节,满含生活温度,让观众在屏幕前重拾久违的感动。
这一阶段的慢综艺,本质上是为都市人搭建的“情绪港湾”。它以精心营造的烟火气,承接都市人的焦虑情绪,让人们在忙碌之余,借由屏幕触摸生活本真。2018年,慢综艺市场规模突破35亿元(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综艺产业发展白皮书),不仅成为综艺行业重要分支,更形成独特“社会现象”——越来越多人开始向往“慢生活”,部分都市青年甚至受节目启发,前往乡村创业、经营民宿,将屏幕中的“向往”变为现实。
探索期:
从“田园叙事”到“多元价值”
2019年后,慢综艺进入充满活力的“多元探索期”。行业不再局限于“明星+田园”的单一模式,而是尝试将“慢”与多元主题结合,赋予慢综艺更丰富的社会价值。这一阶段,慢综艺跳出“情绪代偿”框架,转向“价值传递”,以更真实的故事、更贴近生活的场景,连接不同群体的情感,展现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忘不了餐厅》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节目聚焦认知障碍群体,邀请五位轻度认知障碍老人担任餐厅服务员,黄渤担任店长,与年轻嘉宾共同协助老人适应工作。79岁的“蒲公英奶奶”虽记性欠佳,常忘记客人点单,却坚持每天为同事带水果;81岁的李东桥爷爷曾是京剧演员,偶尔在餐厅演唱《定军山》,总能赢得客人掌声。节目未刻意渲染老人的困境,反而着重展现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奶奶靠认真记笔记克服健忘,爷爷努力记忆客人需求。
《快乐再出发》则以“真诚”打破“明星综艺”的固有印象。0713男团(陈楚生、苏醒、王栎鑫、张远、王铮亮、陆虎)作为多年前的选秀歌手,虽非顶流,却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节目未设置复杂任务,仅让他们共同旅行、创作歌曲、举办小型演唱会:在海边光着脚唱歌,在乡村帮村民收玉米、摘水果,夜晚围坐分享过往经历与当下生活。无华丽舞台、无刻意人设,只有好友间的嬉笑打闹与彼此鼓励。
这一时期,慢综艺还积极关注传统文化传承。《非遗里的中国・慢时光》聚焦十位非遗手艺人,用镜头完整记录非遗作品的制作过程。节目播出后,年轻群体对非遗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多所高校开设非遗相关课程,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据2022年《中国综艺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这一阶段慢综艺观众满意度达85%,较2019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78%的受访观众表示“慢综艺不再只是放松工具,更能让人学习知识、感受社会善意”。慢综艺的价值,正从“情绪治愈”向“社会价值传递”延伸,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新高峰:
《种地吧》与“实干精神”的共鸣
2023年,《种地吧》的推出让慢综艺迎来全新高峰。这档以十位素人少年为核心、以“180天种出142亩小麦”为目标的节目,凭借最朴素的“实干”精神,打动无数观众。节目豆瓣开分8.6,相关话题37次登上热搜(数据来源:微博综艺话题榜),#种地吧少年太热血了##原来种地这么不容易#等话题阅读量均破亿;更催生“云监工”群体——观众每日追更节目,关注少年们的种地进度,为他们的成长喝彩。
《种地吧》的成功,在于将“慢”与“实干”深度融合,传递“脚踏实地”的力量。节目中的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少年陈少熙为掌握收割机操作,每日跟随师傅练习,初期因控制不好方向险些撞到田埂,却坚持练习一周,最终实现熟练驾驶;少年何浩楠负责农产品销售,为争取合理价格,往返多家菜市场与商贩耐心沟通,从“不懂讲价”成长为能为团队争取利润的“销售能手”。这类无刻意煽情的细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努力即有收获”的朴素道理。
十年变迁:
从“向往生活”到“拥抱生活”
慢综艺十年的发展历程,本质是一场“观众与生活的对话”。从最初“向往慢生活”,到如今“拥抱真实生活”,慢综艺传递的价值观,始终随社会发展持续成长。
十年前,都市青年被快节奏工作与生活裹挟,渴望借慢综艺“暂避”现实,寻找“乌托邦”。那时的慢综艺,更多承担“情绪代偿”功能——以田园美景、轻松互动,为观众提供“临时避风港”。十年后,随社会观念迭代,年轻人更注重“生活本质”:不再追求“完美乌托邦”,而是接纳生活的“真实形态”;不再渴望“逃离”,而是学会“积极面对”。慢综艺也随之调整,从“营造理想生活”转向“展现真实生活”,从“提供情绪慰藉”转向“传递成长力量”。
十年间,慢综艺更见证“城乡关系”的积极变迁。早期慢综艺多以“都市人视角看乡村”,将乡村塑造成“世外桃源”;如今的慢综艺则“平视乡村”——既展现乡村的美景与温情,也呈现乡村的发展与活力。《种地吧》中,少年们不仅在乡村种地,更参与乡村建设:协助修建水渠、为乡村小学捐赠图书、推广乡村旅游。节目让观众看到,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地方。越来越多年轻人通过慢综艺了解乡村,甚至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据2024年《中国综艺市场发展报告》显示,过去十年,慢综艺累计播放量超500亿次,培养超3亿核心观众;其中90后、00后观众占比达65%,受访群体表示“慢综艺教会我如何与生活相处,如何发现日常中的小美好”。如今的慢综艺,已超越“娱乐节目”范畴,成为“生活方式传递者”:它引导观众理解“慢下来”不是懒惰,而是“感受生活的能力”;“接地气”不是低俗,而是“贴近真实的态度”;“实干”不是辛苦,而是“收获成长的路径”。
未来:
慢综艺的“价值生长”之路
十年沉淀后,慢综艺仍具巨大发展潜力。随社会对“精神需求”“社会价值”的重视程度提升,慢综艺可探索的创新方向愈发多元,未来将在“深度”与“广度”上持续生长,成为综艺行业中最具温度的品类。
(一)“细分领域+慢叙事”:挖掘“小众生活”的独特魅力
未来慢综艺可进一步聚焦“细分领域”,以“慢叙事”展现更多“小众生活”的精彩。例如在“非遗传承”领域,打造《手艺人的一天》系列:记录剪纸艺人的图案设计过程、木雕艺人的作品打磨细节、皮影戏艺人的道具制作流程。通过细腻镜头,让观众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手艺人的坚守精神。
在“职业体验”领域,可推出《城市里的慢行者》:聚焦书店店员、独立咖啡馆主理人、社区志愿者等“慢节奏职业”,记录他们的日常工作——书店店员整理书籍、为读者推荐好书;咖啡馆主理人烘焙咖啡、倾听客人故事。这些无“高光时刻”的职业,却满含生活温情,能让观众感受到“平凡职业中的不凡价值”。
(二)“慢综艺+公益”:让温暖覆盖更多社会角落
“慢综艺+公益”模式在《忘不了餐厅》《种地吧》中已初见成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边界。例如打造《大山里的课堂》:邀请明星、教师与山区儿童共同生活,白天授课、陪伴游戏,夜晚同住宿舍、分享梦想。节目不仅展现山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更可联动公益机构为山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设立奖学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山区教育。
还可策划《陪伴的时光》:聚焦空巢老人群体,邀请年轻人与老人结成“陪伴对子”,定期上门探望、共同做饭、外出散步。节目记录双方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传递“代际陪伴”的温暖;同时联动社区成立“陪伴志愿者团队”,吸引更多人参与关爱空巢老人的公益行动,让慢综艺的“温暖”真正落地现实。
结语:
慢综艺,与生活温暖同行
十年时光,慢综艺从一株“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它见证无数观众的成长,也陪伴社会的变迁:从《向往的生活》的烟火气,到《种地吧》的实干劲;从《忘不了餐厅》的公益心,到《快乐再出发》的真友情,慢综艺始终以“真诚”为核心、以“温暖”为底色,向观众传递生活的美好与力量。
上一篇:泽连斯基:俄军已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集结多达10万人,正在准备进攻行动,目前前线局势基本可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