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俄乌冲突,这场战争从2022年2月爆发一直延续到2025年8月,仍旧没有停火的迹象。三年多的战事让全世界都在反思战争形态,尤其是美国。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不仅给乌克兰带来了深重灾难,也让美国不得不重新检视自身的战略准备。美国人眼看战争的持久性和高消耗,开始联想到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未来与中国发生冲突,情况会不会更加复杂和严峻?这种忧虑直接推动了美国军方和战略界的深入思考。乌克兰战场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仅拼武器先进程度,还比拼持续供应能力、盟友协调和工业产能。美国意识到,若是与中国这样的大国对抗,挑战将远超与俄罗斯的较量。
在美国战略界,库尔特·坎贝尔是绕不开的人物。他1957年出生于加州弗雷斯诺,早年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主修政治学,后来赴牛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博士。20世纪80年代,他进入美国海军情报部门担任军官,主要负责冷战时期的苏联情报分析。进入90年代后,他转向国务院,从事东亚事务,逐步成长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人物。无论是推动美日同盟的调整,还是后来担任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他始终围绕亚太事务运作。2013年后,他还创办了亚洲集团咨询公司,帮助企业应对亚洲市场的复杂局势。拜登上台后,坎贝尔先是担任白宫印太协调员,随后在2024年晋升为副国务卿。他对中国的态度颇为复杂:一方面认为中美存在合作空间,另一方面强调竞争不可避免,尤其要通过加强盟友网络来遏制中国。2025年,他在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指出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加剧了乌克兰战局,并强调这对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构成威胁。坎贝尔还通过著作和演讲不断强调亚太战略的重要性,退休后转向智库和高校,继续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 具体来说,美国在面对中国时,至少存在三大难题。第一是海上力量投射的风险。自二战以来,美国航母战斗群一直是全球霸权的象征与支点。然而中国近年来在反舰弹道导弹领域取得突破,像东风-21D、东风-26被外界称为“航母杀手”,其射程和精度足以让美国舰队不敢轻易靠近。与此同时,中国的无人机集群、隐形战斗机和完善的预警体系,使得美国传统优势受到巨大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基地防御脆弱,补给线又过长,这在未来战争中很可能成为致命弱点。 第二个难题是高超音速武器的差距。高超音速导弹速度极快,轨迹难以预测,现有防空体系几乎没有有效拦截手段。中国在这一领域持续投入,早在2010年代就进行了多次试验,东风-17、星空-2等项目取得明显进展。相较之下,美国的研发和部署速度偏慢。虽然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进相关计划,但受制于财政与技术限制,短时间内难以缩小差距。俄乌战争中俄罗斯使用的“匕首”导弹,已经向世界展示了高超音速武器的实际威力,美国由此更加警惕在亚太战场上可能面临的巨大威胁。 第三个难题是持久供应能力。俄乌战争证明,现代战争是消耗战。俄罗斯与乌克兰在炮弹、导弹和无人机上的消耗规模惊人,而美国与西方援助的速度和产能常常难以跟上。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生产能力。无论是造船、导弹,还是无人机,中国都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美国则存在严重的供应链依赖问题,F-35战机甚至因零部件断供而被迫停产。若一旦与中国发生持久冲突,美国军工产能不足的短板将被进一步放大。 这些难题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环环相扣。航母面临生存威胁,高超音速武器加剧防御压力,产能不足则使得战争难以持久。乌克兰战场的教训让美国更加警惕,中国可能在未来冲突中复制甚至放大类似的作战模式。坎贝尔等政策制定者试图通过强化盟友合作、调整部署来弥补不足,但效果短期内有限。 进入2025年,美中关系在竞争与对话中交织。美国一方面不断增加国防预算、举行多国联合军演,另一方面也在外交场合保持沟通渠道。坎贝尔在年中退休前,仍然推动了一系列亚太战略对话。总体来看,俄乌冲突让美国清醒地看到,如果与中国陷入对抗,难题将远比现在复杂。尽管竞争趋于激烈,但双方都清楚,一旦走向全面冲突,代价将是无法承受的。因此,保持沟通、寻求平衡,仍是双方必须坚持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