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幕令人记忆深刻的场景:曾任山西巡抚、负责清理山西亏空的官员诺敏,因暗中操纵属下,对府库存银进行虚假报账,最终被揭发欺君罔上之罪,落得被斩首示众的下场。在刑场上,他仰天长喊一句“冤枉!”,这一幕不仅震撼人心,也让人不禁思考:诺敏到底是否真的冤枉?又为何要到临刑之际才喊出这声呐喊?
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先假设:若不是田文镜在路过山西时意外揭穿了诺敏的造假行为,那么山西的财政状况以及诺敏本人的命运,可能会是另一番结局。当时诺敏通过向山西的票号借款,暂时填补了库银亏空,从而“圆满”完成了雍正交代的任务。雍正也藉此向全国树立了一个“追款能手”的典型,用来昭告朝廷决心,加快各地清理欠款的进度。按照雍正的设想,各省若能如法炮制,短时间内必能缓解国库的严重亏空。换句话说,诺敏精心编织的这场“借贷还库”的骗局,如果没有被戳破,极有可能顺利过关。
在这种情况下,诺敏不仅不会受罚,反而会因功绩显著而获得更高的信任与重用,甚至有望成为朝廷倚重的“天下第一巡抚”。与此同时,力荐他的隆科多,也能因此论功行赏,地位更进一步。整个局势看似正朝着“皆大欢喜”的方向发展,然而背后却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推动一切。
这一“手”,便是雍正与隆科多的合谋。雍正任命诺敏并非偶然,而是早有安排。当隆科多在雍正面前极力推荐诺敏时,张廷玉曾试图进言,提醒诺敏并非合适人选,但雍正当场忽视了他。明眼人不难看出,雍正并非不知诺敏的缺点,而是有意如此。雍正深知清理亏空之难度,特别是山西作为全国最严重的重灾区,若要短期内出成绩,执行者势必要采取一些“变通”甚至“欺上瞒下”的手段。于是,雍正需要一个既敢冒险、又非自己嫡系的官员来承担这份差事。如此一来,即便任务失败,也有人可以充当“替罪羊”。
在这种标准下,诺敏恰好成为最佳人选:他并非八爷党成员,政声尚可,又有过顶撞权贵的经历,既能让隆科多名正言顺推荐,又能让雍正在朝廷中摆出“公正用人”的姿态。于是,两人一唱一和,顺理成章地将诺敏推到前台。
之后的发展,果然如雍正所料。诺敏在山西追款受阻时,隆科多暗示他可借票号资金弥补缺口。任务完成的捷报传至京城,雍正立刻借机大肆宣传,甚至亲赐“天下第一巡抚”的匾额,以示褒奖。然而,正当雍正以为可以借此推动全国追款时,田文镜的出现犹如一只“黑天鹅”,彻底打乱了原本的剧本。田文镜严谨不徇私情,揭穿了山西财政造假的真相,并奏折上报。面对舆论哗然,雍正不得不顺势将诺敏定罪,以安抚朝野。
事实上,雍正对此心知肚明,他甚至在派图里琛查案时特意叮嘱“不要表态,只需查明真相”。这说明他早已预料此事不可避免,只是想掌控最后的处置权。然而,随着田文镜坚决不让步,案件被彻底曝光,雍正不得不将诺敏及相关官员一并处斩,以示清正。
表面看,这起窝案是诺敏一手策划,实则是雍正和隆科多暗中默许的结果。只是当骗局败露,所有后果便由诺敏一人承担。他从上任时的意气风发,到刑场上的悲凉呼喊,终于意识到自己不过是雍正布下的一颗棋子。那声“冤枉”,并非向百姓喊冤,而是说给隆科多听的。然而,此时一切已为时过晚,隆科多并未现身,诺敏只能孤身赴死。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诺敏并非全然无辜,但他确实是雍正政治布局中的牺牲品。他的“冤枉”,更像是对权力游戏残酷本质的最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