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日提出,中国应加入美俄核裁军谈判,但中方对此回应明确:既不合理,也不现实。8月27日,在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公开指出,要求中国参与中美俄三方核裁军谈判,是毫无根据且缺乏现实可能的。这番表态直接粉碎了特朗普试图将中国拉入核裁军游戏的幻想。
那么,美国为何执意要把中国拉进核裁军谈判?为什么中方坚决反对,并认为“不合理、不现实”?从根源来看,这与中美俄核力量的差距和国际核秩序的博弈密切相关。
实际上,美国拉拢中国进入核裁军框架并不是新鲜话题。过去十年,美国频繁炒作“中国核威胁”,背后原因在于其对中国核能力增强的担忧。随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以及核潜艇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美国传统的核优势正面临削弱。美国国防情报局甚至在2025年报告中警告,中国可能在2035年前部署60枚轨道核导弹,这类武器具有极强的不可预测性,能够突破美国现有的反导系统,令其战略防御失效。因此,美国试图利用所谓“核裁军”谈判,将中国纳入由美俄主导的框架,从而限制中国核现代化的步伐,维护其在全球核秩序中的主导地位。
此外,美国在舆论上也做足了文章。《中国军力报告》一再夸大中国核弹头数量,声称已超过500枚,以此制造恐慌并营造谈判的“正当性”。然而,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最新数据,中国核弹头数量约为600枚,仅为美俄核武库的十分之一。这种量级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中方根本没有与美俄进行对等裁军谈判的基础。
中方不仅在核力量规模上与美俄不同,其核政策理念也存在根本差异。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并维持“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核力量”,核武器仅作为防御手段和战略威慑,而非进攻工具。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公开承诺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并且目前只有不足5%的核弹头处于实战部署状态,远低于美俄高度战备的水平。
国际核裁军的核心在于“责任顺序”。《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明确要求核国家“尽早停止核军备竞赛并推进核裁军”。作为核大国,美俄理应率先削减庞大的核武库,但事实上,两国至今仍保有大量核弹头,其中约2100枚处于高度戒备,随时可以在15分钟内发射。而中国从未采取这种一触即发的战备模式,显然没有承担额外裁军义务的合理性。
中方拒绝加入三边核裁军谈判,并不是反对核裁军,而是坚持公平原则。中国的立场非常明确:应当“先大幅减核,再制定规则”。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美国和俄罗斯将核弹头削减到《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的1550枚以下,并停止研发低当量核武器。只有当这一步落实后,全球核裁军才能真正迈向平衡和公正,中国届时也会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多边军控谈判。
归根到底,中国核政策始终不变:既保障国家安全,又致力于全球和平。中国不会卷入核军备竞赛,更不会接受核裁军中的“双重标准”。美俄掌握全球超过八成的核弹头,却要求核力量远小于它们的中国削减核武库,这显然缺乏逻辑和公正性。中国的立场不仅体现国际公平原则,也是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