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以多元场景开启“开学第一课”。从北京高校礼堂里的深情讲述,到湖南烈士公园前的肃穆瞻仰,从云南红色场馆中的精神探寻,到广东校园里的思政课堂,红色故事贯穿开学典礼。这些课堂将抗战精神化作可感、可触、可学的生动教材,让青年一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读懂何为家国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青少年如何理解历史,便会如何走向未来。“开学第一课”的动人之处,在于它用“身边的历史”搭建起与青年对话的桥梁,让他们在历史中汲取力量。赵一曼孙女为大学新生讲述先辈故事时,那些藏在家书里的牵挂、面对酷刑时的坚贞,突破历史课本上的文字符号,成为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印记。北京高校新生在感悟抗战精神的课堂上,更深刻地理解什么叫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而今日的担当,应是在学术科研中攻坚克难,在社会实践中服务为民,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这种“以先辈为镜”的教育方式,让抗战精神从历史叙事落到个体成长。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接续践行。
烈士碑前的开学典礼,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长沙一中广雅中学将课堂设在湖南烈士公园,高一新生在纪念碑前聆听抗战故事,触摸历史的厚重。当年轻的目光与镌刻着烈士英名的石碑相遇,当先辈的事迹在耳边回响,“家国”二字便有了更具体的意义:它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山河,也是当代青少年需要用心建设的家园。沉浸式教育让青少年在真实的场景中感悟:抗战精神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当下的指引。回望历史的“开学第一课”,是鼓舞青年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转化为面对学习难题时的坚韧,面对未来挑战时的勇气。
抗战精神正以越来越多鲜活的方式,融入思政课创新实践,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些大中小学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红色剧本杀等形式,让青少年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当学生们扮演抗战时期的进步青年,为传递情报绞尽脑汁,为保护同胞挺身而出时,他们真切体会到:当年的先辈也曾和自己一样年轻,只是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了扛起责任。有的学校则以国防教育为切入点,让新生在队列训练、兵役法规讲解中,理解“强大的国防是民族复兴的保障”,将抗战时期“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转化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的动力。抗战精神在互动中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同,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就在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中,在每一代青年的担当里。“开学第一课”的洗礼,让青年们更加懂得家国二字的重量,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也将带着历史的温度前行,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当Z世代的表达方式与民族精神的内核深度融合,他们便获得持续生长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的火种,将永远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前行之路。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