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所说的“当年”,其实指赵、齐等国归并之后,谋士蒯通劝韩信应确立自己的权威、公开立身的那段时光。那时的他,究竟能否在兵权和威望上超过刘邦,成为真正的霸主?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也是历史上常被问及的“若何之问”。
曾经被架空的权力
韩信起初只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角色,投奔项羽时并不被重用,然而他却天生具备卓越的军事天赋与强烈的野心,于是转投到了刘邦阵营。可他在刘邦身边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高位信任,直到后来靠着他人的力荐才被任命为大将。只是为了面子,刘邦在萧何的面前对他有所保留,心中对这位新贵仍存戒备。
首先,他们两人彼此并不熟识,相处的时间很短。若让韩信带着自己的部队独立行动,担心他会不会带着兵马脱离掌控,成为对手的腰杆。毕竟韩信身世孤单,刘邦手中也没有可以用作人质的亲属来制衡他。
其次,这个人连项羽都能背叛,说不定哪一天也会反水。这让刘邦在权力分配上不得不慎之又慎,因此他虽然给了韩信一个展现才华的官职名头,却没有把部下将士的实际指挥权全部交给他,而是安排了大量自己的亲信、甚至亲近的随从来监控和制衡他的行动。
于是,在前204年刘邦东渡之时,趁着韩信在营帐里熟睡之际,竟然轻易从军中抽调走了大军。这个举动的含义极为深刻:不仅是大将与士兵,连伺候韩信的人也成了刘邦的掌控对象。换言之,刘邦只是借用韩信的军事谋略让他挂名作将军,而真实的权力却早已落入刘邦的手中,韩信不过是一个被表面化、被架空权力的存在。
力量渐渐壮大
韩信起初确实统领着相当数量的部队,但随着时间推移,刘邦多次增援,让他的军队规模逐步扩大。等到对龙且之战时,他的兵力已逼近十万之数。若用当时天下的格局来比喻,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显现:项羽和刘邦的兵力各居一方,而韩信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及前两者,却在将才、战术运用与指挥艺术上,具备不容忽视的优势。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韩信的部队虽未达十万之巨,但他所展现出的统帅艺术远超多数对手,因而具备与项羽并肩分天下的潜力。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的实战与磨练,他在自己的大军中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威信,令刘邦在执行兵权分配时也不得随意削弱他的兵权。
于是,当蒯通提出“自立”的建议时,韩信在实力与声望上已具备相当的基础。至于他到底能否击败刘邦,这个问题则显而易见地并不简单——因为刘邦自己连项羽都多次陷入难以彻底击败的境地,更何况要让韩信在军事上给予持续的掣肘?历史上,刘邦多次因项羽而陷入危局,比如那次暗中夺取兵权后被项羽追到黄河边的场景就清晰地警示了他。
垓下之前的现实与长期的走向
在前204年的垓下决战之前,刘邦为了追击楚军而发动攻势,结果在淮阳之战再次遭遇重创,遭到楚军的惨败。为此他不得不重整军备,赏给几员大将以安抚部队,最终才以四倍兵力扭转战局。这一段经历也说明:即使韩信已经具备自立的条件,刘邦的强势与楚汉对峙的复杂性,仍然使得他在战略层面上难以轻易完全被压制或完全被替代。
从长远看,刘邦的底蕴更为厚实。齐国的疆土虽大,但相比之下刘邦的国土面积和行政治理的能力更强,且他善于任人用人、安抚与整合。与项羽那种以暴力扩张、屠城治理的模式相比,刘邦的治理方式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长久之计里,刘邦的基础会继续累积,而韩信和项羽若持续失去民心与支持,最终都将被历史的大潮所淘汰。
因此,若让韩信选择自立,短期可能有机会快速崛起,但从长期来看,其胜算并不乐观。纵观局势,刘邦以更为稳健、包容的治理路径,逐步压缩对手的生存空间,最终在更大的历史框架中赢得胜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发清晰。
上一篇:七夕,如何续写“宇宙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