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若想把握汉朝至唐朝之间的风云变幻,高句丽这股长期盘踞辽河以东与朝鲜北部的力量便无法回避。这个政权存在达七个多世纪,在东北亚局势中反复与中原王朝缠斗、亦敌亦邻、进退自如。很多人容易把它与后来的高丽王朝混为一谈,实则两者仅在地理上大体重叠,谱系与政治传承并非一脉相承。公元前37年,正值西汉汉元帝在位、昭君方入宫之时,来自扶余系的朱蒙在辽东山川间奠基起高句丽,开启了长达705年的历史篇章。
01 高句丽与西汉的牵扯:从藩属到结怨,王莽一击埋下祸根。
初创的高句丽自知势弱,无力与天朝分庭抗礼,因此长期以“王”而非“帝”的名义存在,按藩属礼数向西汉称臣。汉廷对其采取默认与羁縻并行的策略:不犯边、不妄称尊,便可按旧典予以承认。武帝灭卫满朝鲜后所置的四郡——乐浪、玄菟、真番、临屯——成为汉廷治理东北的支点,其中玄菟郡正压在高句丽腹心之地,郡守对其王权形成实际牵制。至王莽篡汉,他以整饬封疆为名痛击高句丽,诛其将、贬其号,甚至改称“下句丽侯”,大伤其尊望。公元12年,朱蒙遇害,此举等于将彼此关系从谨慎的藩属互动推向仇怨的深渊。两年后,高句丽便乘中原更迭之机,夺取玄菟郡属县,引出日后数百年的冲突线索。
02 东汉时期的坐大:袭扰不止与环周并吞。
王莽短命改制后,天下板荡。高句丽趁机蚕食汉廷在辽东的旧有势力,迫使玄菟郡节节后撤。光武中兴后,东汉一度与大武神王高无恤反复角力,最终为维稳东北承认其“王”号,恢复名分,换取边外相对安宁。然而高无恤雄心不减,不仅频频过界侵掠,还长年盘踞乐浪之地。汉军虽再入收复,但对朝鲜北部的直接控制力明显弱化。此后的数十年,表面上风平浪静,高句丽却持续以战并政,收服周边小邦、拓展山川险隘与城塞据点。至太祖王时,军马更屡逼辽东,联鲜卑而动,杀太守、劫官眷、扰带方、掠乐浪,挑衅连绵。太祖殁后,次大王继位,双方烽火才阶段性消歇。
03 三国时的远交近攻:先屈于公孙氏,继而差点为魏所灭。
东汉尾声,中原裂为三国。辽东为公孙氏盘踞,高句丽自知硬碰无益,先行结好以存身;待觉察其欲操控朝政,遂翻脸开战,却一度不敌,退避辽东争霸。旋即转圜外交,向曹魏、东吴示好。司马懿奉命东征公孙渊时,高句丽主动配合,兵击辽东,助魏摧枢纽、自解宿仇。魏廷一时无瑕深理东北,只在名义上收复乐浪、玄菟,使高句丽得以扩军蓄力。然而待曹魏回身整饬,遣毌丘俭东征,东川王惨败,两万精锐折损殆尽,二次东征再遭重创,君主奔亡,高句丽一度濒于亡国,被迫向魏称臣。
04 东晋南北朝的潜伏与扩展:夹缝求生终称雄辽东。
西晋为司马氏取代曹魏而立,不久内讧而颓。乱局之下,高句丽先充附庸、后伺机举事,收复乐浪、带方等旧土。然而慕容鲜卑兴起,前燕据辽东朝鲜,与高句丽势力犬牙交错。慕容皝为剪后顾之忧重击丸都城,虏王族、焚都邑、掠万民,使高句丽元气大伤,被迫屈服纳贡。待前秦崛起、又旋即崩裂,后燕继之而乱,高句丽转入“广开土王”时代:对强邻低首、对弱族雷霆,先扫契丹、白济、夫余,再伺时机逐燕势于辽东之外,终实现三百年来难竟之志。北燕覆亡之际,又趁北魏尚未尽收辽西,在夹缝中固守走廊,奠定其为东北亚强国的地位。
05 隋炀帝三征:强弩之末与被迫请降。
南北朝终为隋所一统,强干再起。隋文帝时,因疫灾军困,征辽无功,高句丽识时务低头谢罪,暂避锋芒。炀帝即位,雄心勃勃,誓雪前耻:首征以百万之众远赴险塞,陌生山海关东的道路与补给线,致使行军迟滞、屡陷伏击,终以惨败收场;再征临城既克,内地突爆杨玄感兵变,被迫焚械撤军,反利敌手;三征之际,虽节节奏捷,但高句丽经年鏖战、国力告罄,遂主动请降,炀帝得以“止戈示威”。然而三征与大运河劳役几乎抽空隋的财力人力,至大业十四年,王朝倾覆,胜绩化作掩埋自身的土石。
06 唐太宗与终局:连年缠斗至全线崩解。
隋亡后中原再乱,高句丽短暂受益,却被新兴唐政权的高效整合打断。唐高祖时,双方尚能相安;至太宗即位,新罗受逼求援,百济与高句丽连横傲慢,李世民决意问罪。初征虽摧多座城寨、破十万之众,但在顽强守御与补给艰难下,唐军未竟其功。其后太宗改以“磨蚀战”:命李勣、薛仁贵等名将多线迭击,使其无暇生息。随着盟友百济覆亡,高句丽孤悬海外,内乱渐起、部众相疑。唐军乘势推进:李勣偏师出玄菟,张俭先登破敌,江夏王道宗疾趋新城摇其胆,而薛仁贵奋勇鏖战,斩获累累。终在平壤城下,信诚开门投降,泉男建授首,残部尽平。唐朝随后以安东都护统理,分置九都督、四十二州、一百县,高句丽自此只余碑刻与史册。
总结:高句丽何以在夹缝中延命七百余年?
其长寿之道在于“识时务与能屈能伸”:每逢中原鼎革或北方政权更迭,便迅速调整姿态,或远交近攻、或称藩纳贡,优先保存元气;一旦强邻抽身它顾,立刻并吞周边小邦,经营险要,扩军屯田。四次“崛起窗口”——王莽改制后、东汉末三国乱、东晋南北朝交错与隋末唐初——无不见其顺势而为。同时,高句丽深谙退让之益:强敌当前先退半步,以换喘息;实力回升再图旧业。高句丽的兴衰轨迹,与西汉晚期至唐初的中国史同频共振:读懂其进退消长,亦能更深地理解那段大一统与分裂交替的宏阔叙事。参考资料见《汉书》《晋书》《广开土王碑》《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