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 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迎来从传统制造向具身智能转型的重大机遇,而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车企突破业务边界、实现估值重塑的关键方向。
回顾科技变革历程,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打破行业原有竞争格局,推动周期性行业完成估值重塑。以能源革命为例,2019-2021 年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 10% 以下快速提升至 20%,比亚迪、特斯拉等车企凭借优质产品供给率先完成转型,直接带动整个行业估值实现系统性提升。如今,数字革命与 AI 浪潮席卷而来,汽车已成为 AI 端侧应用的核心场景之一,其产业属性也正从传统制造领域,加速向 “智能车 + 机器人” 融合的具身智能企业转变。
从产业逻辑层面分析,汽车与智能驾驶的本质,可理解为AI 端侧应用的 “轮式专用机器人”。车企在二维平面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领域积累的感知 - 运控算法,以及硬件工程化能力,能够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为跨界布局奠定基础。
特斯拉便是典型案例:其估值体系已从单一的汽车制造企业,转向围绕AI 与科技构建的生态型企业,通过 “FSD(全自动驾驶系统)+DOJO(超级计算机)+ 汽车 + 机器人 +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 的组合,搭建起完整商业模式,持续向盈利空间更高的 AI 业务延伸。在国内市场,比亚迪、华为、小米等企业也已积极入局,业务覆盖电车、智能车、机器人多个领域。可以预见,提前布局 AI 相关技术、完成多领域能力协同的车企,有望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 AI 应用企业的估值跃迁。
▍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高度协同 产业升级机遇凸显
汽车与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在设计逻辑、生产工艺及成本管控体系上存在高度共通性。具体来看,汽车线控制动系统所包含的电机、滚珠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与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的关键组件高度重合;而汽车电驱动系统采用的“电机 - 电控 - 变速箱” 经典结构,也与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 “电机 - 控制器 - 减速器” 架构完全一致。正是基于这一产业基础,当前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等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纷纷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依托既有的成熟制造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完成从 “汽车零部件” 到 “机器人零部件”的跨界延伸。
对整车厂而言,转型机器人本体开发具备天然优势。在应用场景上,车企可将机器人率先部署于自身超级工厂(如特斯拉Optimus 初期用于工厂生产),通过真实场景验证产品性能并迭代技术;在技术能力上,智能车端到端大模型的推进,使智能车有望早于足式机器人实现量产,而驾驶场景积累的海量数据、算法模型,可为机器人的感知、决策、执行提供支撑。
在国内市场,车企布局机器人业务的动作已逐步落地:比亚迪已组建专门的具身智能研究团队,重点开发工艺机器人、类人形机器人等产品,还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成立实验室,专项攻关机器人核心技术;小鹏汽车发布的IRON 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投入实际使用,并计划于 2026 年实现具备 L3 初阶能力的机器人量产;此外,奇瑞、长安、赛力斯等车企也通过成立机器人子公司、联合外部机构研发等方式,稳步推进机器人业务布局。
从长期发展来看,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均属于千万级需求规模的终端场景,二者在原材料集中采购、产品模块化设计、精密生产工艺、自动化设备装配、全链路成本管控等体系上,具备深度共通性。车企在汽车领域积累的规模化生产经验、严格的质量管控标准、高效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可直接复用于机器人量产环节,降低机器人行业的量产试错成本与时间成本。
典型案例包括:特斯拉依托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实现了机器人核心部件的本地化配套与快速降本;美的集团则将库卡机器人的底盘技术,与自主研发的机械臂技术相结合,成功推出适用于工厂巡检场景的类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跨产品线的技术复用与场景落地。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0 到 1 跨越期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认知形成 + 产品迭代” 向 “批量化 + 降本 + 性能升级” 迈进的关键阶段,科技厂商、车企、机器人本体企业等多主体涌入赛道,依托各自优势加速布局,行业进展显著提速。
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以“技术迁移 + 场景落地” 为核心逻辑。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持续迭代,2024年已实现户外下坡小跑、灵巧抓球等动作,预计 2026 年正式爬产,量产后成本有望低于 2 万美元;比亚迪通过投资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构建机器人产业链生态,同时自研类人形机器人并推进工业场景落地;小鹏 IRON 机器人搭载自研图灵 AI 芯片(算力 3000T),具备 720 度环境感知能力,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装配等任务。
科技互联网企业凭借大模型算法、算力平台、生态链资源,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推动者。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 机器人大模型与 Jetson Thor 开发套件,支持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理解任务、模仿人类动作学习,同时与小鹏、智元等国内企业合作推进技术落地;华为发布 CloudRobo 具身智能平台,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提供从数据合成、模型开发到仿真验证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并联合 16 家产业链企业构建具身智能生态;小米通过技术迁移打造 CyberOne 人形机器人,先在自家工厂试点工业机器人,再逐步拓展至多场景。
专业机器人企业在运动控制、本体研发上经验丰富,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Figure AI 推出Figure 02机器人,已向宝马工厂交付并执行金属板装配任务,计划四年内实现10万台产能;宇树科技凭借四足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推出售价 9.9 万元的 G1 人形机器人,2025年中标中移(杭州)代工项目;智元机器人发布远征、灵犀系列机器人,2025 年量产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并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完善产业链布局。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支持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2023 年 11 月,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到 2025 年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培育 2-3 家全球影响力生态型企业;2025 年,上海、湖北、深圳等地出台具身智能产业政策,通过资金补贴、场景开放、平台建设等方式推动技术落地,例如上海对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给予最高 50% 的投资补贴,深圳计划 2027 年实现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 500 亿元。
资本层面,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头部企业获得大额资金支持。Figure AI获微软、英伟达等 6.8 亿美元融资;银河通用完成 5 亿元战略轮融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通过股权融资完善产能布局。同时,资本市场对相关企业的关注度提升,科创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结语与未来:
在 AI 技术革命与产业协同的推动下,汽车行业向具身智能转型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随着技术持续迭代、政策支持加码、商业化场景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望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实现价值重构,开启新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