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起起伏伏,造星、毁星的速度都比想象中更快。而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则娱乐新闻主角,就是曾经的“国民硬汉”——吴京。
如果要给吴京的电影之路做个总结,四个字或许最合适:高开低走。
一方面,他曾凭借《战狼2》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现象级的代表人物,不仅票房大卖,更在舆论场上被捧上神坛;另一方面,如今的他却成了全民群嘲的对象。最新一部与他相关的影片《再见,坏蛋》,上映6天,总票房仅26万元,最后不得不仓促撤档。这部片子吴京并非主演,只是客串并担任出品人,但因为投资了500万,如今血本无归。
从数字上看,这点损失对于一个身家过亿的明星来说不算什么,但真正“亏掉”的是声望。更刺眼的是,随着电影扑街,大量网友翻出了吴京过去的采访视频和言论,重新拼接、二创,形成了新一轮网络狂欢。
一、从“战狼”到“全民硬汉”
吴京的成名,几乎是与《战狼2》牢牢绑定的。
这部2017年上映的电影,凭借动作场面和强烈的情绪表达,最终斩获56.8亿票房,至今仍是国产片难以逾越的高峰之一。那一刻,吴京不仅成为“百亿导演”,也被视为“民族硬汉”的代言人。他在镜头中的形象——铁血、无畏、孤胆英雄——和当时公众对强大国家的想象深度契合。
可以说,《战狼2》让吴京实现了从二三线武打演员到“一线大哥”的飞跃。紧接着,他还在《中国机长》《攀登者》《长津湖》等大片中频频亮相,成为国产主旋律商业片的“保票之星”。
那几年,吴京在公众眼中的标签几乎是正面的:拼命、专业、硬气,甚至带着几分“民族自豪”。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标签”逐渐演变为“包袱”。
二、从“燃”到“尴尬”:采访成了梗库
这一次电影的失败之所以引爆舆论,不仅是因为票房数字,而是因为网友们早已准备好了一整个“吴京梗库”。
最经典的,莫过于他接受采访时说出的那句: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压过,你压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我吃过中国蚯蚓,你吃过吗?”
当时吴京本意是想说明自己拍戏的艰辛,凸显动作演员的拼命精神。但由于表情过于自信、语言排比过度,如今回头看,却有一种“自我陶醉”的装腔感,极容易引发网友的二次创作。于是,这些片段被鬼畜化、被剪辑成段子,甚至拿来和AI对话,形成一波新的网络热潮。
类似的还有“暖胃”一说。原本他是想解释角色间的暧昧关系,但阴差阳错说成了“暖胃”,字幕组也照搬。结果“暧昧=暖胃”成了热门笑料,被网友疯狂玩梗。
还有那句著名的“我从来没喝醉过”,也被网友调侃和虚构成“吴京酒驾新闻”的鬼畜二创。
可以说,吴京的采访视频成了网友们的“素材宝库”。
三、“护照哥”的出现:虚拟与现实的落差
除了采访梗被反复挖掘,吴京的电影台词也不断被现实对照。
在《战狼2》里,吴京饰演的冷锋有一句台词:
“中国护照不能带你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但它能把你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带回来。”
这句话在当年感动无数观众,被奉为“经典台词”。但随着现实事件的发生,这句台词反而成为网友讽刺的靶子。
当海外出现一些中国公民遭遇困境的新闻时,弹幕和评论区里常常有人调侃:“护照哥怎么不来救人?”于是,“护照哥”的外号逐渐坐实。
这恰恰揭示了一个问题:当一个演员把电影里的虚构英雄过度绑定到现实身份中时,一旦现实无法对应,反噬就会来得更加猛烈。
四、成龙模式的复刻与时代的不同
吴京的成名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在复制成龙的模式。
上世纪的成龙,靠“真打真摔”打下名号,成就了国际功夫巨星的地位。吴京同样强调“不要替身、不要特效”,喜欢展示自己的拼命精神。
在《战狼2》拍摄中,他反复强调自己让对手真打、自己真摔、真炸,甚至以此为荣。
然而,不同的是,成龙所处的年代,观众对“拼命三郎”的认同度极高;而如今,随着影视工业化的进步,观众早已明白“不用真打也能拍得精彩”。吴京不断强调“我多苦多拼”,在新一代观众眼中,反而显得“过时”甚至“自我感动”。
这种错位感,也是吴京人设逐渐崩塌的重要原因。
五、从神坛到群嘲:明星与大众情绪的转向
娱乐圈从来都是“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当年《战狼2》横空出世时,吴京是无数人心中的“硬汉代表”;而现在,随着他新片的扑街、旧视频的翻出,网络氛围迅速转向,群嘲成了主流。
有人说,这是一种“幸灾乐祸”,看他跌落神坛很解气;也有人说,这是明星过度神化后的必然结果——当一个人被赋予了过多的符号意义,就注定难以维持。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中,没有人能永远站在聚光灯下不受争议。网友们的情绪往往转瞬即逝,昨天的英雄,可能就是今天的笑话。
六、冷静观察:吴京的未来在哪里?
对于吴京来说,这次挫败并不意味着彻底失败。毕竟,他依旧是拥有巨大市场经验的导演和演员,也依旧是国产电影中的重要人物。
但他需要面对的,是如何重新找到与观众的沟通方式。继续沉浸在“硬汉人设”和“爱国符号”里,可能只会加剧反感。如何回到“好演员、好导演”的身份,创作出真正打动观众的作品,才是关键。
也许,吴京要学会“放下”。放下过度的自我感动,放下英雄光环,回归作品本身。
观众不是不喜欢他,而是不再愿意接受被“教育式”灌输的表演。只有当他重新以作品征服观众,而不是依赖符号和噱头,他才有机会走出今天的群嘲。
结语
吴京的经历,其实是整个中国娱乐产业的缩影。明星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观众与偶像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剧烈变化。
在流量为王、二创横行的时代,任何一个明星都可能被“神话”,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解构”。
今天的吴京,从“战狼”到“护照哥”,从“英雄”到“段子”,或许只是一个时代娱乐叙事的必然转折。
而最终,他会不会重新站起来?答案还要交给未来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