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是何时?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是判断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三大标准。根据这一标准,中国史学界通常认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而夏朝之前的历史阶段,则被看作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时期。
这一观点并非今天才有。早在中国古代的史官们编写史书时,就已经将夏朝作为历史的分界点。例如,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将《夏本纪》作为历史的开端,而在夏之前的历史则被概括为五帝时代,并特别提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从司马迁的表述来看,五帝并非某个特定政权的名称,而是几位英雄人物的统称,同时,这些人物的具体历史成分也存在不确定性。
然而,即使在中国史学界普遍认为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始点,西方学术界,尤其是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依旧对夏朝的存在表示怀疑。比如,《世界历史百科全书》网站上写道:“许多学者仍认为夏朝是神话,但又无法解释为什么发现的物证与这些理论相悖。那些认为夏朝真实存在的人也面临相同的困境,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与夏朝直接相关的遗址。”
事实上,《剑桥中国上古史》也因夏朝历史的可靠性与商朝相比不一样,干脆没有专门为夏朝设章节。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既然我国考古学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难道这不是夏朝的物证吗?然而,二里头遗址在发现后的头20年里,实际上被认为是商朝的遗址。直到1983年,偃师商城的发现才使得学者们逐渐接受了“二里头就是夏都”的观点。经过邹衡等学者的考证,二里头文化被确定为夏文化的早期遗存,但即便如此,至今并没有出土任何直接证明其为夏朝遗物的证据,尤其是文字或与夏朝君主相关的遗物。
这种缺乏直接证据的情况,导致西方对夏朝的描述常常带有“传说”或“神话”的字眼,甚至干脆略过夏朝,直接从商朝开始讨论中华文明。由于没有确凿证据,西方学者并未承认夏朝的存在,这使得中华文明的历史在西方的视野中少了上千年,只能追溯到距今大约三千多年的商朝。
然而,2019年7月,良渚古城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球终于对这一古老文明给予了认可。良渚文明的认可,使得“中华五千年文明”这一概念更加有力。良渚的发现证实了距今5300年左右,长江流域已出现早期的国家形态,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良渚文明并未在古代文献中留下任何痕迹。它的兴盛和衰落没有任何明确的历史记载,甚至“良渚”这一名称也是现代人所起。
这与夏朝的情形截然不同,夏朝作为一个历史上的政治实体,在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虽然其考古证据较为薄弱。为了证明良渚文明的存在,考古学者只需列出遗址中所发现的证据,如发达的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等,而要证明夏朝的存在,则需要更多直接与其相关的考古物证。
除了文献记载的差异,良渚文明本身展示了非常高度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成就。例如,良渚古城外城的面积达到620万平方米,内城300万平方米,其中有专门的贵族居住区,并且为了防洪修建了长达数十公里的水坝。这一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且仅靠农业生产显然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的项目,因此,良渚文明展示了一个具有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
在此基础上,良渚文化与夏朝相比,似乎更加符合现代学术界对于“国家文明”标准的定义。它具备了足够的证据支持,因此能够被全球接受和认可,而夏朝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仍然在西方学界遭遇怀疑。
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明的认可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只有五千年的历史。实际上,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揭示出,在距今上万年的时期,中国北方和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区已经出现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定居型社会。例如,在距今10000年的贾湖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最早的文字雏形;在距今8000年的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早期的军事城址和祭祀系统,这些都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从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文明的出现并非孤立事件,在距今5300年左右,其他区域性文明也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玉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体系。因此,良渚被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代表,实际上是一个偶然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总之,良渚文明的认可并不意味着夏朝历史的消失,而是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随着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推进,关于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仍然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