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许多君主都深知权力的脆弱,往往如履薄冰、心生疑虑,因此他们对身边的大臣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开国君王的心态多疑,而其中,刘邦与朱元璋无疑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他们时常清洗自己的功臣,以确保自己的政权稳固。特别是刘邦,他为了消除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物,曾多次采取残酷手段,清理异己。而在刘邦的众多开国功臣中,韩信、萧何、张良三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他们被誉为“汉末三杰”。尽管韩信有过“三齐王”和“五不死”的加护,但最终仍未逃脱命运的捉弄,反倒是萧何和张良两位大臣能够安然度过,为何会这样呢?
首先,谈到萧何,我们不得不提起他在刘邦创业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在动荡的秦末,刘邦与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齐心协力,才有了后来的胜利。当刘邦终于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后,他开始着手进行封赏。尤其对于萧何,刘邦心中有着深深的感激,因为萧何不仅帮助刘邦解决了政务,还亲自管理后方供应,确保了前线战事的顺利进行。萧何在刘邦心中占据了极高的位置,最终刘邦决定将萧何封为酂侯,比其他列侯拥有更多的封地。
尽管如此,刘邦在安排开国功臣的次序时,仍想将萧何推到第一的位置,但碍于之前已经给予了他极高的奖赏,刘邦不好再开口,于是决定通过朝臣公推来选出开国功臣之首。很多人建议将曹参推为首功,因为他不仅有卓越的战功,且早早就追随刘邦。此时,关内侯鄂君站了出来,他深刻指出萧何的贡献,尤其是萧何多次为刘邦派遣援军,才使得刘邦能够在逆境中扭转战局,最终获胜。刘邦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顺势将萧何确定为开国功臣之首,并为他加封更多封地、恩赐更多家人,萧何也欣然接受了这一殊荣。
然而,韩信的命运则截然不同。在刘邦初期的战斗中,韩信凭借无与伦比的军事才华一度被封为楚王。然而,刘邦却开始对这个“兵仙”产生怀疑,担心韩信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最终,刘邦借机罢免了韩信的楚王之职,将其贬为淮阴侯。更为致命的是,公元前197年,韩信的旧部陈豨反叛,刘邦亲自出征时,韩信却暗中与陈豨有所勾结,消息最终传出。此时,吕后无计可施,只能向萧何求助。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最终被诱杀。而作为回报,萧何被封为相国,且封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事实上,萧何之所以背叛韩信,一方面是因为韩信的叛变让他难以脱身,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他为自己的安全和忠诚做出的“投名状”。通过除去韩信,萧何既保护了自己,也向刘邦证明了自己的忠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张良。不同于萧何的低调谨慎,张良在汉朝建立后,便开始为自己规划未来。尽管刘邦给予了张良极高的待遇,甚至让他选择封邑,但张良的选择却十分简朴。他拒绝了刘邦多次的恩赐,只选择了与刘邦初遇之地的“留地”,作为自己封邑的所在地。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录张良最终得到了多少封邑,但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张良不追求权力和财富,而是更倾向于避开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然而,当汉宫爆发关于太子废立的问题时,张良却又一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始终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而萧何等人则在一旁拖延时间。吕后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找到了张良请求帮助。张良建议吕后找到当时四位著名的贤士“商山四皓”,让他们辅佐刘盈,这样一来,刘盈的太子之位便能够稳固下来。最终,吕后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并成功解决了太子问题。此后,吕后母子对张良非常尊重,这使得张良在汉朝的政治风波中能够安然度过。
总的来说,萧何与张良之所以能安享晚年,不仅是因为他们深得刘邦的信任,更在于他们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合适的选择,并巧妙地避免了权力斗争中的陷阱。历史上,许多开国功臣虽然一度显赫一时,但最终却未能善终,而萧何和张良则是其中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