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 9 月 3 日抗战胜利 80 周年大阅兵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天安门广场的红毯已经悄然铺开,筹备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当中。然而,尽管盛大的阅兵式即将举行,许多受邀国家却迟迟没有明确的回应,令人不禁猜测其中的深层原因。
有人认为,这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面子问题”。但当你翻开各国的外交账本,便会发现,这场阅兵早已变成了一场大国博弈的“考场”。对于不少国家来说,出席与否已不再是单纯的外交礼仪,而是成为了他们在中美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即便一些小国也在这一“棋局”中摇摆不定,试图在超级大国之间“荡秋千”。
外交账本:谁在算出席的成本?
近期,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日程表成了国际外交的风向标。他一方面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非常紧密,2022 年中韩贸易额创下3600 亿美元的纪录,中国连续 20 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另一方面,他却打破了外交惯例,先后访日再访美,带着三星、LG 等大财阀“天团”前往华盛顿交投名状。这种表面上的“裂痕”背后,是美国在其8579 亿美元国防预算中,专门拨出的“太平洋威慑倡议”经费,那些部署在韩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成为了压在韩国头上的安全枷锁。
另外,巴拿马的态度也令人深思。作为一个依靠运河为生的小国,巴拿马 2023 年对华贸易额逆势增长了近 8%。然而,在是否参加阅兵的邀请上,巴拿马政府始终未给出明确答复。其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国军舰常年在运河附近巡航,而中国货轮则占据了运河通行量的近三成。正如巴拿马官员私下所说:“我们既需要中国的投资,又不敢得罪美国,害怕它给运河贴上‘威胁标签’。”
至于欧盟的态度,则显得更加直白。2023 年,中欧贸易额达到了7400 亿欧元,德国汽车、法国空客等企业都离不开中国市场。然而,欧盟理事会主席的日程表至今仍未确认是否出席 9 月 3 日的阅兵。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财政部的制裁清单对欧洲企业的威慑力。谁能忘记当华为遭遇断供时,那些欧洲企业在短短时间内撕毁合同、狼狈不堪的局面?
胁迫外交的经典手段:从古巴封锁到亚太制约
美国的这种“缺席即为态度”的外交手段,早已被演绎得炉火纯青。从 1962 年至今持续 61 年的古巴封锁,到特朗普时期对伊朗石油的全面禁运,再到如今对俄罗斯实施的数千项制裁,美国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所说的“胁迫外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新冠疫情期间,连呼吸机和疫苗原材料都被列入禁运清单,导致古巴的死亡率大幅上升。
如今,这种“连救命物资都要封锁”的做法已经被美国复制到了亚太地区:谁参与中国的阅兵,谁就可能被列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谁拒绝加入美国的“印太框架”,谁的军舰就别想进入珍珠港。虽然这种胁迫手段屡屡得逞,但也有一些国家并不买账。俄罗斯在承受上千项制裁的情况下,依然高调宣布派代表参加阅兵;毕竟普京早已看清,美国的制裁清单已经“装不下”更多国家的名字。巴基斯坦则更为直接,几乎所有关键领域的合作都与中国紧密相连,从瓜达尔港到 JF-17 战机,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全天候伙伴关系”让它无所畏惧美国的压力。
破局之道:中国的合作底气
面对这场国际“座位博弈”,中国早有应对之策。当美国通过航母编队展示军事力量时,中国却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修建铁路,降低运费,推动当地矿产的运输;在东南亚建设港口,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中东参与光伏项目,让沙漠中开出了太阳花。这些项目不仅仅是空洞的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红利。
例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案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接手后,港口的吞吐量从欧洲第十跃升至第三,同时当地失业率也下降了15%。这些合作共赢的成果,远比美国的制裁威胁更具有说服力。即使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中欧之间的高科技产品贸易仍占到了总贸易额的三成,证明经济规律最终能够突破政治上的藩篱。
9 月 3 日,当天或许会有一些空座位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但这恰恰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美国通过军费制造的“阵营对立”,终究无法抵挡各国对发展的渴望。那些犹豫不决的国家其实心里明白,错过阅兵只不过是错失了一次露面的机会,而错过与中国的合作,可能就错失了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机遇。
当镜头扫过那些空座位时,真正感到不安的,恐怕是那些依靠威胁来维系霸权的势力。毕竟,在这个时代,能够让各国主动靠拢的,不是冷冰冰的枪口,而是切实可见的利益。你认为,下一位敢坐到中国身边的国家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