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揭秘:欧美为何不是一家,而是战略合作伙伴!
创始人
2025-08-22 20:20:33
0

“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但英国的利益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这些人的职责就是为国家谋求这些利益。”——十九世纪英国巴麦尊勋爵

价值观是关系的“天花板”,决定了能走多高;而处理利益冲突的能力是关系的“地基”,决定了能走多远。

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美国和欧洲常被看作“铁板一块”的价值观同盟。

但若从全球治理、地缘结构、产业竞争与历史逻辑细看,结论却是这样:

欧美是高度互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却绝非“同体一家”。他们在制度上大体相同,在利益上彼此博弈;在价值上互相呼应,在战略上互相牵制。

最贴切的定位是——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的“伙伴”,而非无差别一体化的“家人”。

下文将以事实论证这一观点:美欧绝对不是一家。

一,直选制度决定了美法德英波等国的领导人必须以本国利益为重。

西方直选制度设计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即通过定期的、竞争性的选举来确保领导人对选民负责。这个机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将领导人的政治生命与民众的满意度绑定在一起。

从理论上讲,西方直选制度的核心优势在于建立了一套“问责机制”:

上台前: 候选人必须提出吸引多数选民的政策纲领,做出承诺,以争取选票。

上台后: 执政者需要兑现承诺或至少表现出努力兑现的姿态,因为其表现将被记录。

下台时: 选民根据其执政期间的整体表现,尤其是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通过投票来决定其去留。表现不佳的政府会被“选下去”。

这个机制的设计,可以迫使领导人将“本国和本国人民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否则将面临政治上的失败。

这个制度决定了欧洲国家不可能是美国的小弟,当美国的利益与欧洲相同时,它们会合作,相悖时会争斗或互相妥协。

二,全球治理中的分工:美国主导、欧洲择利

二战之后,美国以救世主的姿态,击败了海权的挑战者陆权帝国德国,建立了以美国的为首的西方世界秩序。

在这套世界秩序中

美国是全球治理的主导者:以美元体系、海军优势与同盟网络,维持“离岸平衡”与全球秩序设计。核心逻辑是让欧亚大陆各方“势均力敌”,美国居中调停,达成利益最大化。

欧洲在既定规则内谋求优先权:在其传统势力范围(中亚部分地带、非洲若干区域)内,强调秩序、可预期与共赢,但“共赢之中我必有利”。欧洲的结构性短板——人口老龄化、军力弱、经济活力不足——决定了其难以单独主导全球秩序,只能在框架内争取话语与收益。

这种分工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美国想管全球,欧洲要守“邻域”;美国要全球扩展,欧洲偏重秩序与收益。相合之处在于规则与市场,相斥之处在于权限与主导。

三, 海权的传承与超越:美国是英国的“超级版”

海权陆陆权的地缘冲突,导致美欧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法德主导的欧盟作为一个海陆复合体,与英美海权国家存在根本性的地缘冲突。

美国是英国海权传统的继承者和超越者,这体现在四个关键层面:

思想与战略的继承: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系统总结了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经验,提出地理位置、港口条件、人口与民族性、政府取向等六大要素。美国将此理论化为国家行动指南。

地缘政治的超越:美国作为一个“大陆规模的岛”,地理位置比英国更为优越。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离岸平衡手”,通过强大海军防止欧亚大陆出现挑战美国霸权的强权。

海军力量的全面超越:美国海军如今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控制着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通道,是海权国家的终极体现。

经济模式的发展:美国通过美元霸权和海军力量,确保全球海上贸易路线的安全,控制了全球经济的主动脉。

结论:美国是英国海权的继承者,更是放大版与升级版。这种海权结构与欧洲大陆型利益诉求存在天然的矛盾

四,欧盟的“海陆复合体”:战略自主诉求与英美海权的结构性冲突

欧盟的地缘属性:法德为轴心,欧盟兼具大陆与海洋特征——陆路交通网密集,港口群世界级(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海陆并重的“复合体”。

战略自主的追求:法国最为积极,欧洲希望在防务、能源、科技与数据规则等关键领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塑造独立的政策能力。

英美的偏好:坚持北约作为欧洲安全的核心框架,维护美国对欧洲防务的主导权;英国脱欧后在安全与情报(Five Eyes)上与美国绑定更深。

这意味着:欧盟想把“自己的家务事”自己定规矩;英美倾向以“海权—联盟”为架构让欧洲安全不可替代地依赖美国。冲突不是“是否合作”,而是“如何分蛋糕。

五,美欧合作的基础:价值观相同、供需深度捆绑

共同价值与制度粘合:民主、法治与市场经济提供了对话基础。

安全互赖:短中期内欧盟仍离不开北约与美国核保护伞,与远程投送能力。

经济高度互嵌:跨大西洋是全球最深的投资—贸易关系之一,科研、产业链、人才流动密切。

共同对手与议题:对俄威胁的认知(程度有别)、供应链韧性、关键技术防护等议题上,美欧协调仍然大于分歧。

但这一切并不等同于“一家”。美欧合作基础稳固,利益边界清晰。

六、证据链看“不是一家”的证据链:美欧的分歧与博弈。

1)安全与防务:北约的庇护与欧洲“长大”的困境

军费与分摊:北约目标为2%GDP。多国多年未达标,反复引发美方“欧洲搭便车”指摘。俄乌冲突后虽有提升,但美欧在“谁承担多少、怎么花”上常有龃龉。

“欧洲军/战略自主”与北约的竞争—互补难题:法国推动“欧盟防务自主”,东欧多国更信赖美国安全承诺。内部分歧给美国“离岸平衡”留下操作空间。

AUKUS冲击(2021):美英澳组建AUKUS(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澳方转购核潜艇计划,法国价值约900亿美元的常规潜艇大单被取消,法方一度召回驻美驻澳大使。这是“盟友之间的利益优先级”裸露时刻。

监听风波:斯诺登披露与后续调查显示,NSA曾监听包括德国总理在内的欧洲盟友领导人。安全合作与相互防范并存,真实写照是“盟友,不是家人”。

2)能源与对俄策略有着巨大的分歧

北溪—2争议:美国长期反对并制裁相关企业,认为其加深欧洲对俄依赖;不少欧盟国家(特别是德国)从能源成本与产业竞争力出发支持项目。俄乌冲突后项目停摆,欧洲承受能源与通胀冲击。

对俄制裁与成本结构:美更倾向“遏制至弱化”;欧盟因地缘毗邻、难民、能源与产业链承压,对冲突长期化更感忧虑,希望强制裁。

3)经贸与规则:美欧高端产业存在着巨大而激烈的竞争。

空客 vs 波音:跨大西洋最持久的产业博弈之一。2019年WTO争端后美国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2020年欧盟反制,2021年双方暂缓关税5年,实质竞争仍在。

钢铝关税(2018):美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征收25%钢、10%铝关税,引发反制与多年谈判,后调整为配额安排,裂痕难以抹平。

长臂管辖与巨额罚单:BNP巴黎银行因涉伊朗等制裁违规被美国罚近89亿美元;对伊朗核协议(JCPOA)上,美国2018年单边退约并实施二级制裁,欧盟试图以INSTEX应对却效果有限。欧洲企业对美元—司法辖区的制约颇有微词。

数字平台与隐私规则:欧盟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数字市场法》(DMA)、《数字服务法》(DSA)重塑平台秩序,多次对美国科技巨头(Google、Meta、Apple、Amazon等)开出巨额罚单;“隐私盾牌”被欧洲法院裁定无效(Schrems II,2020),直至2023年才以新框架艰难续接,分歧本质并未消失。

绿色产业补贴之争: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以巨额补贴吸引清洁能源与电动车产业回流,欧盟担忧产能与投资被虹吸,推出《净零产业法案》与更宽松的国家补贴规则应对,竞争意味浓厚。

数字税与反制阴影:法等国推动对大型数字平台征收数字税,美方多次以“歧视性”表述施压谈判。

4)科技—供应链—出口管制:美欧之间的“技术边界”

高端半导体与设备管制:美国主导对先进制程的对外出口管制,并多次施压其盟友配合。荷兰ASML在光刻机出口限制中承压。

CHIPS与欧洲版应对:美欧均以补贴与产业政策抢占半导体话语权,既协作也竞争。

数据主权与云生态:欧盟推动“GAIA-X”等倡议,强调数据可控与主权化。美国云厂商在欧洲强势,监管摩擦不断。

5)中东与伊朗:路径依赖不同,美欧政策也有分歧

伊核协议(JCPOA):欧盟偏好通过协议与监测机制锁定“可核查的稳定”,美国在2018年退出后采取极限施压,欧盟企业被二级制裁波及。双方对“秩序 vs 施压”的工具偏好不同。

对中态度的差异化:美国强调“竞争—限制—部分脱钩”,欧盟更青睐“去风险”而非“脱钩”,在经贸依存与安全关切之间寻求折中。

结论很清楚:在结构性议题上,美欧频繁站位不同。不是一家,恰恰体现在这些昂贵且反复的现实摩擦里。

七:历史教训:工业化以来的大国竞争,本质是“海权—陆权”的反复碰撞。

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普鲁士 vs 法国—奥地利,战线横跨欧、美、非、亚,是典型的海陆力量体系全球对撞。

拿破仑战争:英法争霸的本质逐渐明晰——欧洲大陆控制权与全球海洋主导权的对决,英国以海权与财政/金融韧性拖垮大陆霸主。

一战与二战:美国以“离岸平衡手”姿态,先后两次出手介入,防止欧洲出现单一霸主。美国由此登上全球领导地位,完成从区域海权到“超级海权”的跃迁。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海权制衡大陆霸权”的战略母题至今未改。今天的欧盟虽非传统陆权帝国,却以“海陆复合体”的方式在地缘政治中与英美海权产生结构性张力。

八,美国如何利用欧洲短板、以及如何“分化而治”

抓手一:安全依赖——以北约与核保护伞为硬约束,使欧洲在重大安全议题上难以完全独立决策。

抓手二:金融与法律制度——美元结算与长臂管辖在企业层面塑造行为边界,欧洲产业在关键节点“被动合规”。

抓手三:联盟结构——拉近英、美、澳、新、加(Five Eyes)与东欧对俄强硬派,稀释法德倡导的“战略自主”。

抓手四:技术与供应链——以出口管制与技术许可为杠杆,确保关键环节的“可控不可替代”。

与此同时,欧洲也会阶段性尝试整合发声、主导部分区域秩序(地中海、非洲、巴尔干等)。但每当欧盟趋向“更强主导”,美方往往以合纵连横的方式重塑欧盟内部均衡,防止出现“独立的第二中心”。

九、为何不是一家:生态位重叠与利益冲突。

生态位冲突:欧盟与北美同为发达经济体,争夺的是同一高附加值赛道(航空航天、数字平台、绿色能源、先进制造)。

地缘安全需求不同:美国重全球投射与海洋控制;欧洲重邻域稳定、成本可控与秩序可预期。前者偏“先手+外延”,后者偏“稳态+内敛”。

政治经济结构差异:美国单一主权与强联邦协调力,欧盟为多主权拼接体,内部议题需协商,行动速度与一致性受限。

社会结构与人口趋势:欧洲老龄化更严峻、兵力动员弱,决定其对“长期紧张态势”的耐受度低于美国。

价值观的“趋同而非一样”:理念相近并不意味着利益一致。规则细节、执法尺度、产业倾向上的差异,足以把“盟友”推向“谈判桌”。

用一句话概括:欧美“唇齿相依”,但“牙齿也会跟舌头打架”。

十、结语:战略合作伙伴,非同体同命

合作将长期存在:共同的制度基础、深度的供需嵌入、对若干全球挑战的协同需求,使欧美仍是全球最稳固的跨区域合作轴心之一。

竞争不会消失:谁主导规则、谁攫取收益、谁承担成本,决定了欧美关系的底色是“合作中的竞逐”。

结构性差异不可消解:海权—陆权(海陆复合体)的地缘属性、离岸平衡与战略自主的制度设定、以及高端产业的生态位重叠,使“不是一家”成为常态。

因此,将欧美定义为“战略合作伙伴”最为准确: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但各有菜单与结算单;可以举杯,同意大方向,却会为细节与份额据理力争。历史告诉我们:这既是理性选择,也是现实约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揭... “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但英国的利益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这些人的职责就是为国家谋求这些...
AI小课堂|孩子只是“调皮”,... 孩 子 只 是 调 皮 长 大 就 好 了 ? 孩子总是注意力不集中 行为过度活跃、容易冲动? 你以...
全球化工遭遇需求疲软,朗盛为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实习生朱泓慧 上海报道 朗盛集团首席财务官施坦文(Oliver Str...
原创 历... 家人们,最近国际军事圈出了个大新闻,而且是实打实的历史性一幕——俄罗斯居然在俄乌问题上松口了!这事儿...
李连杰突然病倒,评论区抓抛妻弃... 8月16日,李连杰的社交平台突然发了一张他入院治疗的照片。照片里,62岁的李连杰表情痛苦,让人不禁感...
成吉思汗西征为何偏要在赛里木湖... 坐落于天山西段、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赛里木湖,像一颗高悬的蓝宝石,镶嵌在西部高原的脊背之上。赛里木湖湖...
全球最畅销商业客机桂冠将易主,... 文|李奥 在全球航空产业的庞大版图中,空客A320系列和波音737系列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
《假如爱有天意》叶彤禾秦炅京_... 第2章 叶彤禾瞬间愣住。 她没想到上一秒还说不要见到她的人,下一秒就出现在自家门口。 回过神,她下...
西方品牌为何在华陷入“文化傲慢... 香港《点心日报》8月20日文章,原题:杜嘉班纳和范思哲之后,斯沃琪广告丑闻凸显西方品牌在中国面临的“...
原创 中... 在南海的波涛汹涌中,黄岩岛再次成为了区域内争端的中心。近期,中国两艘科考船——“向阳红10号”和“珠...
危机为何成欧盟内部裂痕放大器 郑春荣 当前,欧洲处在内外交困之中,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叠加新的挑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直处在危...
男子与好友妻子发生不正当关系后... 2024年11月,赵某与付某妻子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后赵某将此事告诉了王某。12月29日,赵某又与王某...
原创 金... 8月12日深夜,首尔南部的拘留所灯光如白昼般刺破了黑夜。金建希,曾因佩戴迪奥手袋与梵克雅宝项链出席国...
原创 9... 距离 9 月 3 日抗战胜利 80 周年大阅兵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天安门广场的红毯已经悄然铺开,筹备...
原创 程... 最近一段时间,作者读了金庸先生的一系列武侠著作,尤其是射雕、神雕和倚天。作者发现,上述三部作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