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国庆假期第一天,闻泰科技老板张学政没等来假期,先等来个“晴天霹雳”。
他花330亿全资买下的荷兰安世半导体,突然把他的内部账号全封了,CEO职位也被荷兰高管联合掀翻。
更离谱的是,荷兰法院没开庭就下了闪电裁决,330亿的投资眼看要变废纸。
谁能想到手握100%股权,最后连0%的控制权都没捞着?这哪是商业纠纷,分明是中国资本在海外栽的大坑!
资本不懂半导体
张学政能拿下安世,本来是笔大买卖,这家公司出身荷兰飞利浦,是全球顶尖的半导体企业,一年能造700亿颗半导体,还跟大众、宝马这些车企绑得紧。
为了100%控股,闻泰前后砸了330多亿,股权证攥得死死的,任谁看都是正牌老板。
可问题就出在如何管理上,张学政是做手机代工出身的,讲究“狼性”,要效率、控成本,觉得安世能更“能打”。
他想砍点研发经费,赶紧扩产能抢市场,甚至提议把部分生产线搬回中国,能省不少钱。
但荷兰高管们压根不买账,这些人从恩智浦时期就在,骨子里是欧洲“慢工出细活”的调调,觉得半导体靠的是长期技术深耕,尤其是行业不好的时候,更得砸钱搞研发,哪能随便砍预算?
在他们眼里,张学政这是“外行指导内行”。
其实矛盾早就在2022年爆过一次,当时张学政想在董事会罢免一个不听话的安世CEO,结果荷兰高管们直接撂狠话:“你敢免他,我们核心技术团队全辞职!”
还拉上欧洲小股东一起反对,张学政没辙只能妥协,承诺不插手日常管理、不砍研发,连派去的中方人员都撤了大半,才算暂时稳住局面。
这也为后来的夺权埋下了隐患,地缘政治成“武器”,荷兰政府直接“插一脚”。
看不见的墙竖起来了
如果说内部矛盾是“导火索”,那外部的地缘政治就是荷兰高管们的“杀手锏”,他们直接把公司权力斗争,包装成了“国家安全”问题。
2023年美、荷、日搞了个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限制,安世管理层立马慌了,怕自己的中资标签引火烧身,今年美国又改了实体清单规则,安世被管制的风险越来越大。
荷兰高管们干脆主动找荷兰经济部“表忠心”,强调安世是“荷兰重要资产”,得政府出面保护,这一招正中下怀,荷兰经济部很快下了道部长令:一年内禁止安世调整资产和人员,还提议设个有“一票否决权”的监事会。
这监事会权力大到离谱,技术转移、海外投资,甚至中国区招个研发人员,都得它点头,这哪里是管公司,分明是把安世圈起来特殊看管。
张学政当然不同意,可这正好给了对方理由:“你看,中方老板不配合合规要求!”
一道看不见的墙就这么立起来了,张学政想管也插不上手。
一场程序化的闪电战
今年9月初,张学政想快刀斩乱麻,解雇那三个处处作对的荷兰核心高管,双方谈得还行,解聘协议细节都快定了,看着要好聚好散。
可他没料到对方早有准备,9月30日,荷兰经济部突然把“禁止人员调整”的部长令拿出来,成了高管们的免死金牌,张学政原本合法的解雇,瞬间变成了非法。
10月1日,也就是国庆当天,三个高管直接拿着部长令,还有攒了500多页的证据,告到荷兰企业法庭。
更夸张的是,法庭当天就下了临时措施:暂停张学政的CEO职务,把闻泰持有的安世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全程张学政这边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10月6日正式开庭,闻泰的法务团队更懵了,对方500多页的证据,开庭前才给到,他们申请延期准备,直接被驳回,只给两天时间消化反驳。
结果可想而知,10月7日法庭裁定维持临时措施,花了330亿的张学政,就这么被一套合法程序,干干净净踢出了自己买的公司,彻底没了控制权。
安世这事儿,给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敲了个警钟:在高科技领域,“100%股权”不等于“100%控制权”。
跨国买公司,不只是签个交割协议那么简单,得摸透对方的文化、当地的法律,更得看清地缘政治的风险。
光想着把自己的管理模式套过去,很可能水土不服,甚至引火烧身。
结语
现在张学政丢了控制权,330亿投资能不能保住还是个未知数。
这场博弈远没结束,但它已经告诉我们:海外并购,拼的不只是钱,更是对规则、风险的把控。
不然再大的投入,也可能像这样,一夜之间变泡影。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闻泰抢救半导体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