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中国的南方邻国,历史上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鲜为人知的是,越南在古代曾使用中国的汉字,其北部地区也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便在越南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个郡,之后这些地方属于汉朝十三刺史部中的交州。尽管如此,越南官方对这一段历史有不同的记载,他们称这一时期为“北属时期”,试图证明自汉朝开始,中国便一直在对越南进行侵略与压迫。由于交州位于偏远的边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控制显得相对薄弱,导致汉朝在后期时屡次发生叛乱。历史上许多典故如“老当益壮”和“马革裹尸”,便是形容东汉时期的老将马援,正是他领导军队收复了交趾。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的动乱中,交州独立,处于南汉的控制之下。宋朝成立后,由于武功不强,加之北方辽国和西夏的压力,宋朝始终未能重振对交州的控制,甚至在面对安南时屡次失利,最终放弃收回。到了元代,元朝铁骑虽席卷全球,但面对越南复杂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束手无策,忽必烈之后,元朝对交州的控制便不了了之。
进入明代时,交州已脱离中国百余年,成为独立的安南,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成祖朱棣时期,安南爆发了“陈胡之争”,明朝出于调解的目的,派遣了五千士兵,护送陈朝的“前国王孙”陈天平回安南。然而,进入安南后,明军遭到胡军的拦截,结果不敌,陈天平和部分士兵被俘。陈天平被胡朝审讯后遭到“凌迟”,这令明朝颜面尽失,朱棣愤怒之下,决心征讨安南,最终灭掉了陈朝。
明朝平定安南后,在安南设置了交趾都指挥使司和交址等地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职,实行直接管辖。然而,安南与中国的关系并未能因此得到稳固。由于明朝派去的官员未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再加上数百年的脱离,安南人民早已形成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叛乱不断,虽屡遭镇压,但民众反抗情绪始终未曾平息。到了永乐末年,安南再次爆发了由黎利领导的叛乱,明军未能有效应对,黎利逐渐占据上风,战争陷入胶着。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次年仁宗驾崩,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考虑到此前几年的战争损耗和资源消耗,宣宗决定放弃安南。黎利最终建立了后黎朝,使安南重新恢复独立,并得到明朝的承认,成为明朝东亚体系中的藩属国。不过,安南与朝鲜不同,并未完全服从中国的统治,而是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
明宣宗继位后,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其祖父永乐帝曾经迁都顺天府(今北京),进行五次征伐蒙古,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南征平定安南,完成了许多大规模的改革和外交活动,然而这些大手笔的工程也耗尽了明朝的国力,使得宣宗只能采取恢复国力的策略。面对贫瘠的安南,宣宗决定放弃这一既不赚钱又难以治理的地方。
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棣是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大帝”,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朱棣时代,明朝迎来了最盛大的盛况,外交上通过郑和的下西洋,与世界各国保持了广泛联系,最远达到了非洲。军事上,朱棣五征蒙古,南征安南,疆域广阔,明朝的版图达到了1000万平方公里,是历史上的巅峰期。自朱棣之后,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逐渐陷入了固守自封的困境,失去了对外扩张的雄心。
遗憾的是,安南最终脱离了中国的控制,成为了越南,虽然两国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却逐渐成为了世仇,历史上干戈不断,矛盾难以调和。或许,安南的独立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一大隐患,今天依然是对外政策中的难解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