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阿拉斯加的“普特会”余波未平,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外交电话迅速展开,几乎在24小时内覆盖了多个国家。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集安组织成员国,印度、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相继接到普京的电话,详细了解他与特朗普会谈的进展与成果。 然而,这一连串电话中,有一个国家被刻意遗漏——中国。西方媒体迅速炒作中俄关系出现裂痕的猜测,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或许出现了裂痕。但真相远比媒体报道的复杂。普京此次的电话外交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尤其是在避免激怒特朗普的层面。 阿拉斯加会谈后,特朗普以一种意外的姿态表态,宣布将暂时搁置对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能源进口国加征关税的计划。普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号,意识到这是美俄谈判中的一个罕见机会。这种措辞被认为是特朗普对俄罗斯谈判的一种“甜头”,俄罗斯的智库更是提醒:“挑战特朗普带来的风险,比通知中国的后果要大得多。” 普京没有急于回应中国,实际上是在为美俄谈判留出更大的空间。毕竟,特朗普因一张“美军士兵为普京铺红毯”的照片而遭遇国内外猛烈抨击,这使得普京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再引起美国的激烈反应。 普京的电话顺序堪称一部地缘政治的操作手册。首先,他致电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核心国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紧接着,普京立刻联系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后者控制着俄乌战事北线的关键防线,且俄罗斯的军事基地就驻扎在白俄罗斯境内。普京与土耳其和匈牙利之间的联系也不容忽视,土耳其控制着黑海的要道,而匈牙利则是欧盟中的“亲俄孤岛”。
在短短48小时内,普京连续与八个国家进行了电话交流,但唯独未联系中国。这并非因为中俄之间有任何问题,而是因为中国在普京的战略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稳重的角色。中国不是一个可以随意“用来灭火”的工具,而是一个帮助稳定大局的关键力量。 事实上,中俄之间的合作已经深深扎根。在2025年上半年,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1300亿美元,并且超过70%的交易使用本币结算,能源交易基本脱离了SWIFT系统的影响。在军事领域,普京访问美国期间,中俄海军还联合在日本海举行了“海上联合-2025”军事演习,双方的指挥系统实现了直通式互联互通。 在普京赴阿拉斯加之前,他曾专门与中国领导人通话,明确表示“无论美俄谈判的结果如何,中俄关系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中方的回应则十分简洁:“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将始终坚持一贯立场。” 虽然普京暂时没有打电话给中国,但他与中国的合作并没有因此停滞。8月20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带领代表团直飞北京,肩负着三个重要任务。首先,他要向中国通报美俄之间的秘密会谈,尤其是特朗普默认的“乌东地区领土让步方案”和普京提出的“由中方主导乌克兰安全担保”的细节;其次,为普京即将到来的访华之旅做准备,协调他8月31日到访中国的议程,重点讨论远东120万平方公里特区的开发、能源管道建设以及军工技术合作等;最后,他还要与东北亚各国同步更新局势,刚刚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并向金正恩转达了俄罗斯对朝鲜军事援助的感谢。 普京的暂时“冷处理”中国,实际上也与中国一贯的立场密切相关。中方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始终坚持“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方案”,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的处理。中国明确指出,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应参与谈判,乌克兰问题不仅仅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对抗,更是与美国、欧洲、北约以及全球能源供应链密切相关的国际复杂局势。 如果普京过早地将中国拉入具体的谈判细节,势必会使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如英国和法国,要求“平等参与”,这样一来,普京与特朗普的谈判就可能被搅乱。因此,普京的战略非常明确:先与特朗普达成领土框架协议,随后再邀请中国为未来的停火协议提供“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