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类连锁流通企业第一股华致酒行日前公布业绩,显示其营收与净利润出现“双降”。作为茅台、五粮液等名酒的流通大商之一,面对业绩承压,华致酒行也通过加大去库存、降本增效以及推进战略转型等措施,以期穿越下行周期。而作为流通渠道的连锁头部企业之一,如何转型也备受关注。
业绩“双降”
根据华致酒行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9.49亿元,同比下降33.55%;净利润约5620.55万元,同比下降63.75%;资产负债率从54.13%降至41.83%。
华致酒行在2019年至2023年间总营收实现跨越式增长,并于2023年突破101.2亿元。此次业绩下滑是自2021年以来五年间首次出现半年报营收同比下滑。对于营收下降的原因,华致酒行表示,主要受政策及市场消费需求影响。净利润方面,自202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超九成后,本次半年报同比下滑幅度为五年来最大的一次。
从毛利率看,收入占比最高的白酒业务上半年实现营收36.3亿元,毛利率为8.7%,营收同比下降超三成,毛利率同比下降0.66%。对于毛利率下降,华致酒行称,酒类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酒类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导致部分酒类产品毛利有所下降,但这一变动符合市场整体趋势。
有分析认为,华致酒行业绩下滑与名酒尤其是高端名酒市场增速放缓密切相关。
华致酒行成立于2005年,于2019年上市,销售产品涉及白酒、进口葡萄酒和烈性酒等酒类产品。根据华致酒行在半年报中的介绍,公司与国内外知名酿酒企业及大型酒类流通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经销的产品包括飞天茅台、普通五粮液等知名酒品。
近几年的业绩报中未提及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占其收入比例。长江商报2021年4月一则报道显示,华致酒行董事长吴向东在公司4月13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茅台及五粮液的销售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在70%左右。这也意味着,高端名酒对华致酒行的贡献占比不小,同时名酒市场波动,也会影响流通渠道。此外,在华致酒行2018年的年报中提到,公司存货比年初增长53.23%,主要系五粮液、茅台以及国外葡萄酒产品采购增加所致。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认为,酒类销售平台和市场消费需求密切相关,在酒类消费需求等影响下,销售平台的业绩也随之受影响。
近两年白酒转折周期下,名酒批价下行明显。中国酒业协会联合毕马威今年6月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茅台酒作为传统白酒价格风向标,2022年至今飞天茅台(专卖店)价格持续下跌,总跌幅高达36.15%,而渠道价已经跌破2000元。君品习酒过去五年跌幅高达39.82%。洋河梦之蓝M9(23.16%)、郎酒青花郎(21.79%)、古井贡古20(18.03%)、汾酒青花汾(14.67%),过去五年价格累计跌幅均在10%以上。
此外,从茅台等酒企近期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可以看出,作为行业龙头的贵州茅台实现营收894亿元,同比增长9.1%;净利润达454亿元,同比增长8.89%,实现年初制定的增长9%的计划。白酒企业一般采用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预收款作为前瞻指标反映出经销商积极性。截至第二季度,贵州茅台合同负债金额为55.07亿元,相比去年年底下滑42.59%。贵州茅台称,合同负债下滑主要是由于经销商预付货款减少。
上半年清存货超4亿元
有分析认为,在酒类价格下行周期中,库存积压越严重,减值风险就越高。过去华致酒行或许过度依赖名酒的囤货增值模式,而当名酒批价下调明显,价格倒挂、市场下行,在较重的库存规模下,应对周期困局必须做好去库存,调整产品结构。
谈及业绩承压问题,华致酒行日前也在分析师会上坦言,今年二季度进入传统消费淡季,以及名酒价格波动下行等阶段性因素,行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公司面临业绩承压,上半年通过优化库存结构、推动转型破局。
事实上,2024年,华致酒行就开始面临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在2025年5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吴向东回应严格落实“去库存、促动销、稳价格、强团队、调结构、优模式”的十八字行动方针。
华致酒行2024年年报中也提到,降低库存,维持成本。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华致酒行加大力度清理积压库存,存货从年初的33.55亿元下降至年末的32.59亿元,所占资产比重也从年初的46.26%下降至45.81%。
8月19日的分析师会议上,华致酒行负责人介绍去库存数据时提到,公司存货由今年年初的32.59亿元降至28.22亿元,库存明显下降,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增长293.7%,资产负债结构得到了优化,资产负债率从54.13%降至41.83%。此举也被认为是华致酒行优化供应链,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必要之举。
尽管清理库存有助于减轻资金压力,然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也反映出企业在存货规划方面需要进一步精细化。
华致酒行发布的计提2025年半年度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告显示,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6117.99万元,将减少公司2025年半年度利润总额6117.99万元。本次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后,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公司的防范风险能力。
沈萌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清理库存,特别是降价促销会压低利润率,而库存经营策略涉及比较复杂的因素,比如市场需求、产品供给等多种数据的预测,尤其出现市场拐点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库存问题,企业需要将库存规划做得更细致、更精准。
此外,华致酒行也在通过“节流”方式减少业绩压力,其中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 40.48%,管理费用同比下降 24.81%。
转型之战
除了华致酒行业绩承压,近几年,多家酒类连锁企业在行业转型期呈现不同发展境遇。
其中,新三板挂牌酒类连锁企业酒便利2024年亏损1.09亿元,这是其2023年扭亏后再次陷入亏损,并创下近10年最大亏损。而2024年下半年,该公司实际控制人余增云失联,因涉嫌集资诈骗被刑事立案调查,公司被推到风口浪尖。
也有供应链企业在酒饮业务逐步萎缩下,将主营业务调整至其他领域。
A股供应链第一股怡亚通在公布2024年年报时未再单独披露酒饮等具体业务。从2023年披露酒饮营收数据看,彼时营收27亿元,同比下降13.46%,相对于IT、通信以及家电加起来380多亿元营收相比,酒饮业务逐步萎缩。而在2018年,酒饮业务曾达到营收近百亿。怡亚通营销策略调整,是白酒行业周期性调整的一个缩影。
对于多数以酒为主的流通企业而言,如何穿越周期值得关注。
根据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酒类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白皮书》,行业头部虹吸效应加速,门店超千家的大型连锁企业已有6家,行业内排名前五企业的市场份额由2017年22.9%跃升至2025年45%以上,华致酒行市占率居行业首位。这也意味着,华致酒行等头部渠道企业的转型既是自身扭转业绩的关键,也对行业有一定指向意义。
华致酒行在半年报中也提到,上半年通过“华致酒行+华致名酒库+华致优选”三大门店业态形成协同效应升级。在“3.0 门店”升级方面,聚焦“名酒+餐饮+文娱”场景;加强即时零售,整合现有门店资源与供应链优势,构建起“线上下单、门店发货、极速配送”的即时零售服务模式等。
从转型成效看,海通国际日前发布的研报中提到,华致酒行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1.17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实现由负转正,反映出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的积极成效。
除了连锁企业,当下酒饮渠道也面临转型期挑战,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调整进行自救。
河北酒商杨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随着酒饮主流消费价格带下移,以及商务用酒场景减少,渠道企业需要拓展新的消费群体,同时要做好主销产品价格的调整,“大众消费普遍在百元以内,这是渠道应该重要布局的营销重点”。除了产品,他也提到,对于夫妻店类型的渠道门店,应该做好线上化转型,学会C端营销。
新京报记者/秦胜南
编辑/唐峥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