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大门口最具标志性的“鲁迅夹烟”景墙被投诉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投诉者认为原画是鲁迅在家里抽烟,景墙经过去掉背景的“再创作”后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之嫌,还会误导青少年,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右手握拳。
8月25日晚,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回应:“鲁迅故里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 被誉为“教科书式回应”。
景墙落成至今已有22年之久,而“烟不离手”作为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早已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烟之于鲁迅,就像烟斗之于马克思,圆顶礼帽之于卓别林,双截棍之于李小龙,早已超越物品本身的功能,成为一种独特标志与精神象征。
仰卧、抽烟、写文章。这是鲁迅自述每天必做的三桩事。许广平在回忆录中写道,鲁迅“每当夜深人静,总是烟不离手,在烟雾缭绕中奋笔疾书。”萧红也曾描述先生“手指间夹着烟卷,眉头紧蹙,沉思着。”
对他而言,吸烟不仅是生理习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烟草伴随着他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催生出一篇篇醒世之作。
在青年的思想觉醒与进步抗争多次被打压反复时,他以烟敬奠、为青年歌。他在散文诗《秋夜》中用“小青虫”隐喻追求光明而又有些莽撞的青年,写道:“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他渴望寻找那些如“小青虫”般无惧牺牲的青年生力军,成长为与恶势力英勇斗争的革命者,点燃中国的希望。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以烟为伴、孤身战斗。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在散文诗《一觉》中写道:“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飞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烟篆中既有形单影只的孤独前行,亦有镇静沉思后的觉醒坚守,下定决心要用笔而战、无畏艰险。
在经济积贫积弱、民众思想麻木的社会现实中,他以烟喻人、鲜明批判。短篇小说《在酒楼上》中出现了10次“烟”,塑造了一个原本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战士吕纬甫,却因现实困境成为了反封建立场不再鲜明的颓唐中年人形象。此时的“烟”成为了救亡图存失败后意志消沉、失意排遣的工具,表达了鲁迅对觉醒后的知识分子未能坚持战斗的失望与批判,也揭示了人性与现实的复杂,以及创造新世界之“道阻且长”。
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每每在作品里写及最爱的香烟,必是在为最爱的青年战士鼓与呼。
时过境迁,鲁迅先生对青年的鼓励在今日仍有回应。
“为鲁迅先生点烟”是很多年轻人来到鲁迅故里景区“必打卡”的项目,此次也引发了争论。实际上,年轻人为鲁迅点烟或许只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并非是推崇抽烟行为本身。
毛泽东曾在多个场合和著作中赞美推崇过鲁迅,主要聚焦“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的斗争精神”和“他的牺牲精神”,构成了“鲁迅精神”的核心内涵。
近年来,这个上学时因“背诵全文”被“骂”过许多遍的男人,却这些特质跨越时空的现代性,成为新一代年轻人“逐字学习”的“精神偶像”和“最强嘴替”。
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敢于道破“世间真相”。鲁迅的文字像手术刀般剖开社会的虚伪面纱,从《狂人日记》对“吃人”礼教的控诉,到《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妥协主义的批判,至今仍能刺痛现代人的神经。当代青年在遭遇职场PUA时,“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等金句成为反抗宣言;“我大抵是倦了,横竖都卷不动”等“鲁迅体”句式,在社交平台形成“反内卷文学”风潮。
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立场,敢于为人民呐喊。无论是《故乡》中的闰土,还是《祝福》里的祥林嫂,鲁迅始终将笔尖对准被压迫者的灵魂,心系最底层人民的觉醒与救赎。时至今日,普通人依旧值得被关注、被看见,而社交媒体的发展,让越来越多人能够成为关注基层、记录平凡、引发思考的“鲁迅”。比如,博主“苏七七的视界”拍摄凌晨4点在城市劳务市场找工作的临时工,用《找活路的集市》系列视频展现城市化进程中边缘群体的尊严与挣扎。
三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斗争精神,始终如一无惧失败。面对“铁屋子”般的困境,鲁迅选择成为“肩住黑暗的闸门”的孤勇者。这种“绝望中抗战”的姿态,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都熠熠生辉。考研学子在自习室张贴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等语录激励自我,获取穿越荆棘、到达彼岸的力量;不少年轻人借“孔乙己文学”自嘲,纾解对“学历贬值”和“就业困境”的焦虑,更是勇敢脱去“长衫”,追逐自己最恣意的未来。
在这种代际传承中,鲁迅不再是课本里的遥远符号,而是嵌入青年日常的“精神插件”。
睹物思人,贵在得神。
参观纪念馆,贵在通过实物、图像了解历史人物的人格精神,而非简单模仿其外在行为。鲁迅先生若在世,想必也会说:“学我者,当学我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而非学我手指夹烟的姿态。”
当我们站在纪念馆那面景墙前,不妨思考:是什么让一位文人拿起如椽大笔,为民族觉醒而呐喊?是什么支撑他在黑暗中不懈追求光明?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争论画中该不该有烟卷重要得多。
我们不鼓励抽烟,但从“烟”中看到的,不应只是其危害,更要看到这位新文化运动旗手用“烟”燃起的熊熊精神火苗和拳拳爱国之心。
历史文化传承需要辩证思维,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彰显时代精神;既保留原貌原状,又加强引导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近年来,文旅行业尤其是旅游景区成为了“热搜常客”,许多景区因而患上“舆情焦虑”,在恐投诉、恐舆情中乱了方寸、慌了阵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不移的勇气。
尊重真实的历史。无需因“道德完美”做过度“美颜”甚至篡改,更不要因为过时了就大肆“丑化”或是“诽谤”,而应将历史原汁原味呈现,甚至用文字、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立体式展现,让观者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悟、用脑去思考。秤,就在每个人心中。
传播当代的价值。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景,景区也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关注其精神特质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与社会思潮的契合点,以及与年轻人的共鸣点,才能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以史为鉴,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良渚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等是浙江鲜明的省域文化标识。解码其中的文化基因,继而激活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与发展。期待未来,有更多如绍兴鲁迅故里景区的坚守者,让青年得以穿越时空的帷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完成精神的滋养与升华。
来源:浙江文旅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