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鹰”旋翼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轻型飞行器,因为外形独特和操作灵活,被人们戏称为“空中三蹦子”。在2019年国庆阅兵中,它曾以轻盈的姿态亮相,引起了公众和军迷的关注,也一度受到特种兵的喜爱。但如今它已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许多人不禁疑问:这种飞行器是否已经被淘汰?
在军迷的讨论圈中,特战装备一直是热门话题,而特战飞行器更是其中的焦点。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特种部队曾尝试过许多“另类”飞行器,从三角翼伞到动力滑翔机,从旋翼机到动力翼伞,都曾被寄予厚望。人们对它们的期待,是希望能弥补直升机数量不足、性能有限的短板。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装备大多走向了边缘化,成为军事史上一段颇具探索意义的插曲。
解放军早在上世纪就意识到直升机在特种作战中的价值。设想一下,突击队员乘直升机快速渗透敌后,配合地面行动,战场效果无疑惊心动魄。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直升机数量不足,性能也有差距,资金更是有限。为弥补这一缺陷,部队只好探索廉价替代品。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沈阳军区特战部队就曾装备由动力滑翔机改装的超轻型固定翼飞机,可搭载两人,主要依托当地的滑翔机厂生产。它们看上去像无人机,实际上却是部队在困境中做出的权宜之计。随着装备水平提升,这类“简陋”飞行器很快退出了舞台。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种部队继续尝试各种飞行器。动力翼伞在当年被看作高端新奇的装备,士兵们甚至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但几年后,它们因安全性和实用性不足而被弃用,几乎无人再提。旋翼机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以“猎鹰”旋翼机为例,它的性能数据看似不错:最大起飞重量560公斤,可搭载2至3人,速度可达185公里/小时,航程600公里,续航时间长达5小时。然而在真正的实战环境中,其缺陷明显。旋翼机座舱半开放,缺乏装甲与保护,几乎不能抵御任何敌方火力。同时,它对重量极其敏感,无法增加载荷和火力,战斗力极为有限。再加上飞行高度低、操控性能差,容易发生事故,使其安全性备受质疑。
相比之下,直升机的优势显而易见。以直-11WB为例,这是一款基于AC-311平台改造的轻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2.2吨,能够搭载6人,并可配备机枪、火箭弹甚至反坦克导弹,具备较强的综合作战能力。而Z-20直升机更是中国直升机发展的重要突破,采用五桨叶设计,兼顾机动性与稳定性,还特别考虑了高原环境作战的需求。它不仅能够执行运输、搜索救援,还能承担反潜、医疗后送以及复杂地形下的特种作战,是真正符合现代战争需求的主力飞行平台。
有些人认为旋翼机未来仍有潜力,甚至有人展示所谓挂载导弹的照片。但实际上,这些大多只是厂家宣传噱头,导弹多为模型,无法真实使用,更多是一种摆拍。旋翼机在军事用途上的短板,决定了它无法成为核心战力。
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直升机装备的更新换代正在加快。从轻型到中型,从运输到武装,未来中国特种部队的空中机动能力将更加完善。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战场环境中,直升机将继续担当核心角色,为特种作战提供可靠的投送手段和火力支援。而像旋翼机这类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另类飞行器”,终将作为一段探索历史被铭记,但难以再现昔日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