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
科创是时代热词,科创教育如何融进中小学教育?8月22日,一场围绕新时代中小学科创教育的挑战与突围展开的演讲,在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举行。
由市政协主办的委员讲堂邀请深圳市政协委员鲁江,围绕“打造创新人才竞相生长的热带雨林”开讲。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明德高级中学书记兼校长鲁江,带领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发展成为有五个校区的十二年一体化公立教育集团,连续四年获评全球基础教育风向标学校TOP100。
在演讲中,鲁江分享了他对当下时代发展背景的认识,作为校长的教育理念、办学探索以及对目前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
就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鲁江认为,教育工作者正见证着人类教育长河千年未有的决堤改道。人工智能技术就是一头闯入校园的大象,给老师的备课、教研、上课以及学生作业方式带来巨大改变,过去老师需要磨合好几个小时的备课,包括教学设计PPT和作业设计,现在利用智能体两分钟就可以完成。学生用大模型,两分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然而,学校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工业化时代的印记。目前,科技科学教育通常只渗透到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缺乏相关内容,统一、有效、系统化的设计与现实世界和前沿科技存在较大脱节,学校教育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创教育如何寻找到创变突围的路径?
鲁江建议,建设从一元到多元建设社会协同的无围墙学校,整合社会资源,链接多元开放的资源体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能量,在有限的校园中接受无限的教育。明德的经验包括与深圳头部企业、政府部门共建实验室,与大学共建人才培养体系,把科学家资源、院士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引入高中。
鲁江建议,开发系统多维的无边界课程,推动教育向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迈进。明德的经验包括多年来一直坚持小班制、选课制、走班制、导师制、模块制和书院制,力图顺应天性,让不同的脑袋保持不同,而不是让不同的脑袋都成为相同,为此设计了一套课程架构,涵盖了各学科大领域的基础课程,可以让每个孩子根据兴趣点发展特长和爱好。“我们不应该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比较,要让有突出潜质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教育就是孩子的成功。”
鲁江在讲堂上谈到工作室里一位来自河北的校长的提问:大城市有大企业有资源,乡村学校周围没有企业无法建立实验室,办不起来未来学校。鲁江认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外部资源。比如这个村子,周围有没有能工巧匠?河北校长说有一个铁匠铺,还有个豆腐坊。鲁江建议,回去找豆腐坊和铁匠铺,把它们变成学校的课程,把能工巧匠引进校园。后来,学校围绕豆腐作坊的生产和销售开展了课程,乡村学校也开办了未来学校,开始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鲁江总结说,教育要让我们的孩子身上有汗,眼中有光,脚下有力,心中有梦想,坚定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