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女儿带孩子,最终会怎样?姥姥的真心话,让人心疼又清醒……
我今年六十,这几年,女儿忙不过来的时候,常叫我去搭把手。带娃的日子,有暖有寒,有笑有泪。最让我感触深的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里明白的几件事——有些路,总要自己走过才懂。
一、一开始,我也觉得女儿开口了,能不帮吗?
她工作压力大,孩子小,做母亲的哪能放心交给别人。可真正带起来,才发现“帮忙”两个字背后藏着不少酸楚。
记得有一次,小外孙夜里发高烧,我守到凌晨三点,不停地换毛巾、喂水。第二天一早女儿来看,孩子退了烧,她松了口气,随口说:“妈,辛苦你了。”转身就赶着上班去了。我站在厨房熬粥,腰酸得直不起来。老伴低声说:“她连句‘歇会儿’都忘了讲。”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带孩子,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但不是我的“任务”。情愿帮,就别指望等量的回报。 老话讲得好:“施恩不图报。”可人嘛,总还是盼着点滴心意被看见。
二、带孩子最易起争执的,往往是育儿观念。
女儿信科学养育,辅食要精确到克,作息要严格按表。我却觉得,孩子开心、能吃能睡就好。
有一次,她非要让小孙子每天读英语、认字卡,孩子坐不住哭闹。我忍不住说:“你小时候也没这么早读书,不也长大了?”女儿却回我:“妈,现在不一样了,你别总拿老一套来说。”
后来我渐渐明白: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两代人方式不同。再亲的母女,也要学会保持一点距离。 她负责定规矩,我负责照顾起居,分工明确,反而少了许多摩擦。
《论语》里讲:“君子和而不同。”一家子也一样,尊重别人的方法,不强加自己的经验,关系才会更融洽。
有段时间,我全天围着外孙转:送他上学、接他下课、陪玩哄睡……自己的老朋友约喝茶,总没空;连老伴都说我:“你现在眼里只有娃。”
三、直到有一天,我累得头晕,躺在床上起不来。
女儿打来电话,第一句是:“妈,明天你能送孩子去兴趣班吗?”我当时没忍住,眼泪就下来了。
从那以后,我和女儿说好:周末他们自己带,我也要有休息的时间。如今下午常去公园走走,偶尔唱唱戏、聊聊天,精神反而更好。
我总提醒自己:带孩子是帮忙,不是卖命。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别人。
这几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带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女儿要明白感恩,而不是视作理所当然;我们也要量力而行,而不是全盘牺牲。
就像有时候我和几个老姐妹聊起来,大家都说:“不能把所有时间都扑在孩子身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现在我们偶尔还会互相搭把手,轮流看娃,抽空聚一聚。既减轻负担,也多了说话的人。
说到底,带孩子不是姥姥一个人的事。
它是一个家的共同责任,需要彼此体谅、互相支持。
家人的理解和感谢,是最让人安慰的。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体会?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既可以照顾好孩子,又能让自己过得轻松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