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获得超过上千架飞机的订单,为什么国内三大航司却宁愿花2400亿元购买空客飞机,难道是我们技不如人?
先得说句公道话,C919真不是“不香”。
论性能,它对标的就是空客A320和波音737这些全球中短程航线的“主力机型”,座位数192个,刚好满足国内主流航线的需求;
论价格,同类飞机在国际市场上普遍卖1亿美元以上,C919只要9200万美元左右,性价比肉眼可见的高。
2025年,C919的累计订单已经破了1400架,国内大部分航司和租赁公司都下了单,连文莱的航空公司都订了几架,怎么看都是个“潜力股”。
事实上,三大航的选择,从来不是看“潜力”,而是看“当下能不能用”。
这三家航司不是小公司,2022年它们的运输总周转量占了国内所有航司的67.8%,差不多半壁江山的业务都在它们手里。
疫情之后航空市场慢慢复苏,国际航线从2024年开始就一直在加量,可它们的机队早就“扛不住”了。
以东航为例,光A320系列就有250架,其中近40架用了15年以上,老飞机什么毛病?故障率高,今天修个发动机,明天换个零件,耽误航班不说,维护成本还比新飞机高不少。
航司要赚钱,总不能让老飞机一直飞,必须赶紧换一批新的补上去,这就是“机队更新刚需”,等不起也耗不起。
那C919为什么满足不了这个“刚需”?核心卡在两个字:产能。
空客A320系列的生产线有多能造?一年能产900架,差不多一个月就能交70多架,三大航今天下单,半年内就能拿到飞机,直接补到航线里用。
可C919呢?2023年全年只交付了4架,2024年努力了一年也才交12架,2025年目标是30架,实际能不能到还不好说。
就算三大航把所有订单都给C919,按这个速度,要填满它们的机队缺口,至少得等十年,总不能让北京到上海、广州到深圳这些热门航线,因为等国产飞机就减少班次吧?乘客要坐飞机,航司要保运营,这时候能快速交货的空客,自然成了“救命稻草”。
而且空客还愿意给优惠,三大航一起抱团买292架,实际成交价比目录价低了不少,算下来每架能省几百万美元,对航司来说,这也是笔实在的成本账。
光有产能还不够,三大航的“国际业务”,C919现在还沾不上边。
做国际航线的都知道,飞机得有“国际护照”,也就是欧美那边的适航证,主要是欧盟的EASA适航证和美国的FAA适航证,没有这个,欧美机场根本不让落,连那些跟着欧盟标准走的东南亚、非洲国家也不会让飞。
C919目前只有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能飞国内航线,连香港航线都是2025年1月才刚开通,想飞北京到巴黎、上海到纽约?门都没有。
三大航的国际业务占比不低,国航光欧洲航线就有十几条,南航飞东南亚的航班每天都有几十班,它们买飞机,必须得能全球飞,不然买了也只能在国内转,国际市场的钱就赚不到了。
空客A320NEO早就拿到了EASA和FAA适航证,买回来就能直接飞国际航线,这一点,C919现在还比不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先买C919飞国内,买空客飞国际不行吗?可航司运营还有个“成本协同”的问题。三大航手里本来就有大量空客飞机,飞行员早就习惯了A320的操作流程,维修团队也熟悉它的零件,连备用零件库都是按空客标准建的。
如果买一批C919,得重新培训飞行员,专门招能修C919的工程师,还要建一套新的维修体系,这些都是额外的开销。
而且空客A320NEO还有个优势:省油。它每百公里油耗444升,比C919的480升低不少,单座现金运营成本还低14%,一架飞机一天飞4个航班,一年下来能省几十万升油,几十架飞机就是几千万的成本。
说白了,航司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得算清楚每一笔账,不能只靠情怀买单。
至于大家质疑的“不捧国产”,其实有点冤枉三大航了。
东航是C919的首家运营商,2023年5月第一架C919就是给东航的,专门飞上海到北京的“标杆航线”;
国航和南航也早就下了订单,2025年拿到的C919都已经开始飞国内热门航线了。
它们买空客,还有一层“战略考量”,中国是空客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空客在天津有A320的总装厂,在成都有维修中心,在苏州有研发中心,中国市场给了空客大量订单,反过来,空客也能帮中国推动C919的国际认证。
比如C919要拿EASA适航证,欧盟监管机构肯定会参考空客的意见,三大航买这么多空客飞机,相当于给欧洲递了个“友好信号”,能让C919的认证过程更顺利一点。
2024年新加坡航展上,空客一开始不让中国游客参观德国空军的A400M运输机,后来一看中国市场重要,马上改了规定,这就说明,订单就是中国手里的“筹码”,不是单纯的“送钱”。
当然,C919也不是一直“慢”。商飞已经在上海浦东建了第二家总装厂,目标是把年产能提到150架,虽然这个目标要到2028年才能实现,但至少在往前赶。
国产发动机长江1000也在测试,未来换上国产发动机,C919的国产化率就能从现在的60%提到100%,到时候国际认证的底气也更足。
2025年巴黎航展上,C919第一次以实体机亮相国际展会,不少欧洲航司都去看了,虽然没当场下单,但至少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也能造大飞机”。
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也有了进展,2026年可能会开通C919的国际航线,先从东南亚试手,再慢慢闯欧洲、美洲,这其实是个很稳妥的路子,就像中国高铁,先在国内铺好网,再慢慢卖到国外,航空业虽然更复杂,但道理是一样的。
说到底,三大航花2400亿买空客,不是“不捧中国场”,而是“当下没办法的选择”。它们要保运营、要赚利润、要维持国际业务,C919现在还没成长到能接下这么大担子的阶段。
等未来几年,C919的产能上来了,国际适航证拿到了,国产发动机也装上了,不用大家催,三大航自然会把更多订单给它毕竟自家的飞机,用着更放心,成本也能控制得更好,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