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8点,距离成都图书馆主题分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开馆还有一个小时,有不少年轻人已经在馆外排队等待。50分钟后,等待入馆的读者队伍已蜿蜒百余米,绕着图书馆外围排到了停车场区域。开馆仅半个小时,一楼阅览室的座位几乎被坐满。
暑假期间,这种场景在成都多个公共图书馆上演。大家不禁发问: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图书馆?
风雨无阻
提前排队只为一个“好座位”
当日下午2点,记者在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观察到,三间阅览室的座位基本坐满,“书山”区域的坐席也所剩无几。进入暑假以来,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人流量激增。据馆方统计数据,7月以来,截至8月24日,进馆人数近54万人次,其中7月的进馆人数近30万人次。
“假期期间我几乎天天都会来图书馆学习,我一般早上8点左右来排队,稍微来晚一点就没有好位置了。”黄舒月是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她所说的好位置,是指阅览室里的“卡座”。“卡座”一人一座,照明灯、插座等一应俱全,私密性强,深受读者喜爱。但由于数量不多,想要坐上“卡座”必须得争取早上第一批进馆。“即使是最热的那段时间,大家也都打着太阳伞排队,人非常多。”
在高新区图书馆,同样存在一座难求的情况。无论是下雨还是艳阳高照,每天开馆前,排队进馆的读者队伍浩浩荡荡,一时间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排队靠后点的,进去里面连站的位置都没有。”“我8∶40到的,队伍已经排到几百米开外了。”据高新区图书馆统计数据,7月5日—8月25日,进馆人流量约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36%。
效率飙升
图书馆有深度学习的天然氛围
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为什么大家越来越爱走进图书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深度学习”是不少读者给出的共同答案。“在家里学习,我的效率非常低,总会不自觉地看看手机,或者到处走动。”黄舒月举例说,“图书馆有一种学习的天然氛围,当我开小差的时候,一抬头看见周围人都在埋头苦读,会给我形成一种压力感,或者说是‘氛围感’,能够让我完全沉浸在学习中。”
同时,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免费、明亮、安静且凉爽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于需要专注学习或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记者注意到,为了营造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市内多家图书馆根据读者意见进行升级焕新。例如,“空调风力太大,吹着太冷”是高新区图书馆读者常反映的问题之一。暑假期间,该馆在每层楼阅读区的空调出风口处都安装了专业的挡风板,让空调送风更加柔和,避免直吹带来的不适。
读者朱女士表示:“图书馆不仅有充电插座、WiFi,还有热水,饿了吃饭也很方便,让人可以安心地待上一整天。”
业态相融
文化“超融体”正在加速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早已习惯了数字化阅读,走进图书馆还有必要吗?事实上,现在的图书馆早已不再只是储藏知识的“仓库”,而是通过阅读和艺术、科技等多元需求相嵌合,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年轻人追捧的“充电桩”。
近年来,全民阅读在成都蔚然成风。如今在成都推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更是以文化厚度、民生温度和幸福向度,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与价值日益凸显,也让“书香成都”建设走深走实。
以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为例,近年来,该馆以“图书馆之夜”“喜阅童行”等阅读推广品牌为载体,将艺术、音乐、非遗等元素融入图书馆,打造沉浸式阅读体验空间,带给读者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据介绍,7月以来,该馆共举办活动48场次,累计吸引线下参与人次达18万。
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认为,目前除了丰富的藏书满足各年龄层读者需求外,图书馆多种类型的文化生态也在逐渐融合。“资源的丰富让业态的融合有更多可能性,这意味着一个文化的‘超融体’正在加速形成。”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