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的重压下,“只生一个好”成为了不少年轻家庭的选择。
然而,当岁月悄然流逝,步入花甲之年,那些只有儿子没有女儿的父母却可能恍然发现:
现实生活的剧本,远非当初预想的那么简单。
尤其是退休以后,身体机能下降、社交圈子缩减,那么至少会面临3大“困境”,一个比一个沉重且扎心。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奇怪的感受:
想当初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时,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可一旦退了下来,身体却好像变成了一台年久失修的老爷车,隔三差五的闹点小毛病。
而越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些只有儿子没有女儿的父母,越会感觉到有苦难言。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其实,大家去医院走一遭,就能搞清楚原因。
就像我有段时间陪我爸住院,就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陪护在父母床前,照顾吃喝拉撒的,几乎是女儿。
上下楼搀扶着老人去各种科室排队检查的,几乎是女儿。
报告单出来后,第一时间去找医生询问病情的,也几乎是女儿。
至于儿子,受到传统性别角色影响,可能从小到大,都很少参与照顾他人的事情。
尤其是当父母需要精心伺候时,他们可能连一顿适合病情食用的饭菜,都难以准备。
到最后,空有孝心却难施巧力。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说,哪怕没有女儿,但只要有儿子,就可以让儿媳照顾啊。
可问题是,儿媳虽嫁入家门,但终究缺乏血缘纽带。
那份微妙的情感距离,在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中,更如一道无形屏障。
再加上老人生病,本就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时间。
何时服药、体检预约、饮食禁忌,诸如此类,都会因“儿媳”的身份而难以周全、面面俱到。
其实,上述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
如果没有女儿“日常浸润式的关怀”,那么父母的生活照料,往往就只能停留在“不出事”层面,很难做到“很贴心”。
过了60岁,社交圈子骤然缩减。
而到了这时,老人的精神情感需求,就如藤蔓一般,悄然滋长。
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倾听,想让儿女看到自己是有价值的生命,而非衰弱的负担。
可问题是,在独子家庭中,儿子奔波于事业于小家庭间,那份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常常会成为一种奢望。
更要紧的是,男孩受传统男性气质的影响,往往更加内敛,不擅长情感表达,更不习惯与父母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
他们大多会将孝心转化为物质供给,却难以俯身倾听父母内心的波澜。
电话那头“钱够用吗?”“身体还好吗”的简短问候,只能让父母埋藏的心事和烦恼,无奈的咽下。
可若是有女儿,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毕竟一直以来,女儿都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无论她们长到多大,也依然会像儿时一样,听父母的唠叨,以及久远的故事。
这种细腻且绵长的情感连接,在儿子身上就很难获取得到。
久而久之,也就会为老人,徒增了几分孤独与压抑。
在如今的时代,“4-2-1”的家庭结构,逐渐普遍。
这就意味着,这样一个家庭中的男性,要同时承担起赡养父母、岳父母及其抚养子女的多重经济责任。
对于老人来说,若是儿子出息,晚年自然轻松惬意。
既不用当“免费保姆”,也不必自掏腰包,给年轻人贴补。
可问题是,现在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大,很多年轻人每天一睁眼,脑袋顶上都悬着房贷、车贷和子女教育的压力。
而绝大多数老人,也穷尽一生,在苦苦的托举着儿女的生活。
若是到了晚年,再有个头疼脑热、生病住院的事情,那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老也会蒙上一层阴霾。
可若是有女儿,则可以大大的稀释彼此的压力。
至少不会把所有的重担,沉沉的压在一个人的肩膀上。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能感受到:
只有儿子的家庭,可能因性别角色的固化、情感表达的差异、经济压力的集中,让养老之路多了几分坎坷。
可话说回来,这并非是说儿子不孝,而是在提醒老人:
养老不能只靠“血脉本能”,更得“提前规划”。
比如培养儿子的照顾意识,让他从小参与家务。
比如和儿子坦诚沟通情感需求,别让“爱”只停留在转账记录,以及放过期的礼品里。
再比如趁身体硬朗时多攒点“养老钱”,别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当然,更重要的是保证身体健康,才能让自己的晚年更加轻盈幸福。
最后,愿每个人到了老的那天,身边都有温暖的陪伴,兜里都有从容的底气。
下一篇:假如没有渭南……